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5 09:51
海岸带文化景观是海洋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海岸带文化景观的保护及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我国海岸线漫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海岸带文化景观也非常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许多有巨大历史价值的海岸带文化景观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人类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加强对海岸带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迫在眉睫。宁波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海之滨,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商业活动、军事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海岸带文化景观。但是受到政府开发保护的景观是有限的。许多有价值的军事遗迹、反映古代农业、生活的景观还没有得到重视,这些景观随着经济大开发以及大规模的用地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因此对这些景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开发保护模式是当前面临的艰巨的任务。宁波地区海岸带文化景观的研究成果对其它地区也有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方法对海岸带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类型进行了研究;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岸带文化景观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以下结论:①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众多,是在地质作用、气候因素、海岸变迁...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技术路线
- 33 -图 4.1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评价层次结构图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某被测对象各个考察指标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按统计学原理,将某事物所含各个指标权重之和视为 1(即 100%)、而其中每个指际的权重则用小数表示,称为“权重系数”。AHP 层次分析法就是运用 1-9 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出各指标两两相对重要性然后利用和积法求取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以上计算得出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资源的指标权重(表 4.3)。
图 4.2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得分分布图优良级别的文化景观(群)占到了 66.7%,其中优级的文化景观占到了33%,良级的文化景观占到了总数的 63.33%,这是占有景观资源最多的。得分结果为中的景观占到了总数的 26.67%,得分结果为差的占到了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资源分类体系研究[J]. 孙悦民,宁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05)
[2]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J]. 刘夏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黄河下游沿岸县域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土壤养分效应——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J]. 张保华,张金萍,肖燕,丁圣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5)
[4]关于宁波特色文化的若干思考[J]. 黄义务.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5]基于RS和GIS技术的植被景观结构分析[J]. 崔同琦,岳彩荣,潘海波,龙妙玲.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04)
[6]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开发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王常颖,张杰,辛红梅,付军. 生态学报. 2008(06)
[7]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 张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8]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 高怡,袁书琪.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04)
[9]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环境问题和综合管理策略[J]. 刘锐. 海洋地质动态. 2008(01)
[10]国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477569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技术路线
- 33 -图 4.1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评价层次结构图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某被测对象各个考察指标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按统计学原理,将某事物所含各个指标权重之和视为 1(即 100%)、而其中每个指际的权重则用小数表示,称为“权重系数”。AHP 层次分析法就是运用 1-9 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出各指标两两相对重要性然后利用和积法求取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以上计算得出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资源的指标权重(表 4.3)。
图 4.2 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得分分布图优良级别的文化景观(群)占到了 66.7%,其中优级的文化景观占到了33%,良级的文化景观占到了总数的 63.33%,这是占有景观资源最多的。得分结果为中的景观占到了总数的 26.67%,得分结果为差的占到了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资源分类体系研究[J]. 孙悦民,宁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05)
[2]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J]. 刘夏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黄河下游沿岸县域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土壤养分效应——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J]. 张保华,张金萍,肖燕,丁圣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5)
[4]关于宁波特色文化的若干思考[J]. 黄义务.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5]基于RS和GIS技术的植被景观结构分析[J]. 崔同琦,岳彩荣,潘海波,龙妙玲.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04)
[6]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开发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王常颖,张杰,辛红梅,付军. 生态学报. 2008(06)
[7]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 张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8]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 高怡,袁书琪.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04)
[9]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环境问题和综合管理策略[J]. 刘锐. 海洋地质动态. 2008(01)
[10]国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477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7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