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的空间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05:03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是城乡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内容。然而,在国家近30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下,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神形分离、审美低俗、价值错位等诸多矛盾。事实证明,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城镇化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论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与美术学等学科交叉知识,采用哲学逻辑推演、历史文献考证、雕塑艺术实验等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审美演进与文化脉络为参照,尝试从审美视角提出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思维逻辑、形成机制、建构方法。事实证明,人的审美能力是自然选择和能动积累的结果,是先天的物质载体、先验的内在结构和后天的生命体验的综合。针对以往哲学上的经验、先验之争,论文提出了“先验即经验,是经验的内置、物化和观念化”的等价性观点以及物质与精神统一于能量及其运行法则的基本认识,在心物、内外、形而上及形而下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关联。通过“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体关照和层次梳理,论文在传统“真-善-美”认识的基础上,推演出“真-善-悟”三位一体的存在方式(广义审美),并进一步外延出相应的意-象-形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思维与建...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逻辑构成(技术框图)
        1.3.2 论文的内容构成
        1.3.3 论文的技术构成
        1.3.4 创新点与不足
    1.4 研究的困难
2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2.1 “空间”释义
        2.1.1 空间体验的缘起
        2.1.2 抽象的空间概念
    2.2 不同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2.1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2.2 美术学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体系
        2.3.1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概念的界定
        2.3.2 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体系
    2.4 小结
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审美演进与文化脉络
    3.1 自然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1.1 空间艺术的神话背景
        3.1.2 立规矩、定方圆的图形化城市
        3.1.3 辨方位、重数理的隐喻性建筑
        3.1.4 刻石木、竖图腾的祭祀性雕塑
    3.2 自觉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2.1 空间艺术的英雄情结
        3.2.2 设路径、重体验的山地城市
        3.2.3 法比例、重节奏的山地建筑
        3.2.4 塑形意、求理想的山地雕塑
    3.3 自主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3.1 空间艺术的人文思想
        3.3.2 现代山地城市空间艺术
        3.3.3 演进中的迷茫
    3.4 小结
4 我们如何审美——关于空间的美学思辨
    4.1 空间美学的认知基础
        4.1.1 空间审美的理论基础:“先验结构(图式)”
        4.1.2 空间审美基础的形成:“建构”与“内化”
        4.1.3 空间审美的能动反馈:“表象”和“意志”
    4.2 空间美学的心物辩证推演
        4.2.1 人的天然性与文化性
        4.2.2 先验与经验的等价性推论
        4.2.3 基于宇宙能量的心物辨证
    4.3 “三位一体”的空间美学思维
        4.3.1 三位一体的空间存在
        4.3.2 三位一体的空间觉悟
        4.3.3 三位一体的空间审美
    4.4 小结
5 艺术如何表现——基于空间美学的艺术建构
    5.1 空间艺术的符号学途径
        5.1.1 符号的一般特性
        5.1.2 空间艺术符号的特殊性
    5.2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
        5.2.1 传统观念中的二维——“形”和“意”
        5.2.2 创造性思维与建构的关键——第三维的“象”
    5.3 “象”的构成及其关联机制
        5.3.1 “象”的内在构成
        5.3.2 “式——势”关联的具体讨论
    5.4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三位一体
    5.5 小结
6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与山地实践
    6.1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逻辑
        6.1.1 类型一:“观物取象”、“以形写意”的建构逻辑
        6.1.2 类型二:“直觉潜行”、“意象交织”的建构逻辑
        6.1.3 类型三:“抽象秩序”、“公里推定”的建构逻辑
    6.2 “立意-成象-构形”的山地城市雕塑建构方法
        6.2.1 山地城市雕塑的“立意”
        6.2.2 山地城市雕塑的“成象”
        6.2.3 山地城市雕塑的“构形”
    6.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化实践
        6.3.1 山地城市空间.建筑.雕塑
        6.3.2 山地城市建筑.雕塑
        6.3.3 山地城市雕塑
    6.4 小结
7 结论
    7.1 空间美学真-善-悟三位一体的场所精神
    7.2 空间美学意-象-形三位一体的艺术建构
    7.3 空间美学再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部分规划、创作、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 吴为山.  文艺研究. 2005(06)
[2]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 吴良镛.  华中建筑. 1998(01)
[3]勒·柯布西埃与立体主义(下)[J]. 徐金荣.  新建筑. 1995(02)
[4]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J]. 刘滨谊.  建筑学报. 1990(08)
[5]歌乐山烈士群雕创作后记[J]. 叶毓山.  美术. 1990(04)



本文编号:3596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96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