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7 15:29
  生产与生活是聚落组织的两大核心。在民本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产业集聚与住居增长在地理单元上高度复合。混合功能增长成为区域建设动力和人居跃迁的关键动因。本研究立足人居环境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视角,研究地区城镇化特色中的产住共生现象,及空间组织机制。研究贯穿单体、邻里、区域三个尺度:(i)在单体层面,还原微观产住混质因子原型,以“户”为混质单元,建立生产和生活叠加的场所空间句法;(ii)在邻里层面,分析混质聚居的中观群化规律,推演产住共同体的建构规则与组织特征;(iii)在区域层面,提炼宏观尺度多种产住共同体的协同机制,整合与评价聚居混合增长的绩效。根据人居科学的规律,研究逻辑从认知到应用,分为演进、机理和建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混质人居轨迹和产住共同体理论。在人类聚居发展历史上,进行产住协同模式演进的阐述。在西方体系下,提出混合功能线索的非连续性,以及“混质改良”为核心的当代西方混合理论维度;在中国背景下,明确了建筑和聚落营建的混质思维本源,突出产住混合同构的内涵。通过中西比较,进一步在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架构了产住共同体的聚居学研究坐标与框架。第二部分,解析产住共同体的动因、范式和组...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


清明上河图产住混质繁荣景象(资料来源:左,,YBohec.ImperialRomanArmy.Routledge,1994;吴雪杉.张择端

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


荷兰Arnhem的集市型混合群落(资料来源:左,L.贝纳沃罗著,薛钟灵译.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p10;右,SpiroKostof.TheCityShaped-UrbanPatternandMe

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


一古埃及拉洪城〔右下框内为混合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混合功能人居的概念、机制与启示——“浙江现象”下的产住共同体解析[J]. 朱晓青.  建筑学报. 2011(02)
[2]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J]. 吴业苗.  小城镇建设. 2010(11)
[3]混合功能的聚居演进与空间适应性特征——“浙江模式”下的产住共同体解析[J]. 朱晓青,王竹,应四爱.  经济地理. 2010(06)
[4]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J]. 刘贵文,曹健宁.  城市问题. 2010(05)
[5]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 曹钢.  改革. 2010(04)
[6]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现象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曹国华,张培刚.  规划师. 2010(04)
[7]清代广州十三行研究[J]. 黄静.  档案学通讯. 2010(02)
[8]清代广州十三行与中西文化交流[J]. 冷东,林瀚.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2)
[9]论十三行的起源[J]. 赵立人.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2)
[10]城市群中人类聚居活动中聚集型问题综述[J]. 韩淼.  知识经济. 2010(04)

博士论文
[1]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 李浩.重庆大学 2008
[2]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D]. 黄毅.同济大学 2008
[3]“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 王桢栋.同济大学 2008
[4]城市设计与自组织的契合[D]. 綦伟琦.同济大学 2006
[5]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D]. 张勇强.东南大学 2003
[6]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 滕军红.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分层次、分尺度的城市形态规划[D]. 崔宗安.东南大学 2006
[2]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重构初探[D]. 高捷.同济大学 2006
[3]规划单元开发中的土地混合使用规律及对中国建设的启示[D]. 邢琰.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70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70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