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6 18:22
综合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探讨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之间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相互关系,是为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全球变化大背景下,地理环境要素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地理区划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己成为地理区划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SPSS的综合地理区划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是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资料,将自然、人文因素相结合的数据指标,按照不同的聚类标准,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使区划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重庆市在全球大环境变化背景下,加上“直辖’的效应,地理环境要素和格局的变化巨大。但重庆市直辖15年来,很少开展新重庆市的综合地理区划工作。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进行探讨,为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综合地理区划的思想和理论,确立综合地理区划的原则,建立重庆市综合区划的指标体系。而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地理区和综合地理亚区的划分。 在深入分析重庆市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地理环境基础上,选取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 资料来源
2 综合地理区划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区地理环境
3.1 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水文
3.1.4 土壤
3.1.5 植被
3.2 自然资源
3.3 人文地理环境
3.3.1 人口
3.3.2 社会经济
3.4 生态环境问题
3.5 小结
4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原则与方法
4.1 综合地理区划原则
4.1.1 发生统一性原则
4.1.2 区域共厄性原则
4.1.3 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4.1.4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4.1.5 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相一致原则
4.2 综合地理区划指标体系
4.3 综合地理区划方法
4.4 小结
5.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5.1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
5.1.1 一级区划
5.1.2 二级区划
5.2 分区说明
5.2.1 盆周山地区(Ⅰ)
5.2.2 盆地区(Ⅱ)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形象塑造——以重庆市为例[J]. 徐立天,徐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2]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1)
[3]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气象学报. 2005(06)
[4]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J]. 刘燕华,郑度,葛全胜,吴绍洪,张雪芹,戴尔阜,张镱锂,杨勤业. 地理研究. 2005(03)
[5]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 地理学报. 2004(06)
[6]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林海,叶谦.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4)
[7]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J]. 倪绍祥. 地理科学进展. 2003(04)
[8]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03(01)
[9]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J].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方修琦. 地理学报. 2002(05)
[10]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 地理研究. 2002(04)
本文编号:370399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 资料来源
2 综合地理区划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区地理环境
3.1 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水文
3.1.4 土壤
3.1.5 植被
3.2 自然资源
3.3 人文地理环境
3.3.1 人口
3.3.2 社会经济
3.4 生态环境问题
3.5 小结
4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原则与方法
4.1 综合地理区划原则
4.1.1 发生统一性原则
4.1.2 区域共厄性原则
4.1.3 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4.1.4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4.1.5 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相一致原则
4.2 综合地理区划指标体系
4.3 综合地理区划方法
4.4 小结
5.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5.1 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
5.1.1 一级区划
5.1.2 二级区划
5.2 分区说明
5.2.1 盆周山地区(Ⅰ)
5.2.2 盆地区(Ⅱ)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形象塑造——以重庆市为例[J]. 徐立天,徐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2]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1)
[3]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气象学报. 2005(06)
[4]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J]. 刘燕华,郑度,葛全胜,吴绍洪,张雪芹,戴尔阜,张镱锂,杨勤业. 地理研究. 2005(03)
[5]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 地理学报. 2004(06)
[6]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林海,叶谦.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4)
[7]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J]. 倪绍祥. 地理科学进展. 2003(04)
[8]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03(01)
[9]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J].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方修琦. 地理学报. 2002(05)
[10]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 地理研究. 2002(04)
本文编号:3703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0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