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视角下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体验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00:53
谈及旅游目的地意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以物质实体与空间存在的认知显像,事实上,旅游目的地不仅体现了旅游者的基本物质追求,也反映了旅游者在价值、意志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地方是人类智慧、文化价值的凝结,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关系确立是依靠体验场中多重、复杂、交错的情感联系。本文以人地关系为研究视角,以体验价值为研究导向,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进行情境化与情感化研究。本文旨在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可在实践中为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为旅游地等级划分、体验价值评定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在质性研究中,选取50份网络游记资料,共计90余万字,15000多张图片。通过扎根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对网络游记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指明目的地意象蕴含的时空特征和社会属性,从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仪式场与媒介场对目的地意象的生产、传播与建构进行阐释,分析地方依恋的本源及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探明体验价值收益的普遍性与价值投入的特殊性。在定量研究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有效问卷总计876份。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论文框架
2.3 质性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效度
2.3.3 研究伦理
2.4 定量研究策略
2.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4.2 效度与信度分析
2.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 文献述评
3.1 意象的内涵: 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解
3.2 目的地意象: 体验场中的主观建构
3.2.1 目的地意象的核心: 认知与情感
3.2.2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主体因素
3.2.3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外界刺激
3.2.4 目的地意象的结果导向
3.2.5 我国目的地意象研究回顾
3.3 目的地意象的解读视角
3.3.1 建构主义
3.3.2 现象学
3.4 地方依恋: 多层次的情感联系
3.4.1 地方的存在意义
3.4.2 旅游者的依恋情结
3.4.3 体验场的驱动效应
3.5 体验价值:多途径的感知方式
3.5.1 自我感知与社会认同的结合
3.5.2 自我调适与利弊衡量的统一
4 目的地意象多维度建构
4.1 目的地意象的时间维度
4.1.1 想象
4.1.2 映象
4.1.3 印象
4.2 目的地意象的空间维度
4.2.1 点
4.2.2 线
4.2.3 面
4.2.4 域
4.3 目的地意象的社会维度
4.3.1 个体意象
4.3.2 集体意象
4.3.3 社会意象
4.4 旅游目的地情感意象的识别
4.4.1 指向
4.4.2 情感意象
4.4.3 向度
4.4.4 强度
4.4.5 评价对象
4.5 小结
5 体验价值的内容构成
5.1 价值收益
5.1.1 功能价值
5.1.2 享乐价值
5.1.3 符号价值
5.2 价值投入
5.2.1 经济投入
5.2.2 间投入
5.2.3 文化差异
5.2.4 风险感知
5.3 小结
6 旅游者地方依恋
6.1 地方依恋的本源
6.2 地方依恋的心理场
6.2.1 地方关注
6.2.2 地方联结
6.2.3 地方认同
6.2.4 地方依赖
6.3 地方依恋的身体场
6.3.1 视觉
6.3.2 听觉
6.3.3 触觉
6.3.4 嗅觉
6.3.5 味觉
6.4 小结
7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理论建构
7.1 理论参考
7.2 模型构建
7.3 相关概念的界定
7.4 研究假设
7.4.1 体验价值收益的影响
7.4.2 体验价值投入的影响
8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模型检验
8.1 拟定量表和问卷内容
8.1.1 研究变量与测量
8.1.2 问卷内容与问题形式
8.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8.2.1 样本规模
8.2.2 抽样方法
8.2.3 问卷测试与调研控制
8.2.4 预调研
8.2.5 正式调研
8.3 数据分析与结果检验
8.3.1 样本与数据概况
8.3.2 测量项描述性统计
8.3.3 效度与信度分析
8.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8.4 理论模型结构方程检验与修正
8.4.1 模型评价
8.4.2 模型修正
8.4.3 路径分析
8.4.4 假设检验
8.5 研究发现
8.5.1 检验结果分析
8.5.2 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一: 人地关系视角下目的地意象理论框架
9.1.1 目的地意象的内涵与外延
9.1.2 体验价值中的价值收益与价值投入
9.1.3 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
9.2 结论二: 以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体验场建构
9.2.1 家庭旅游群体的体验场建构
9.2.2 青年旅游客群的体验场建构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方”有多远?——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曹晶晶,章锦河,周珺,熊杰. 旅游学刊. 2018(07)
[2]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品牌关系塑造研究——全球消费导向的调节效应[J]. 匡红云,江若尘. 商业研究. 2018(03)
[3]乡土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驱动机制研究[J]. 刘玲,舒伯阳,王朝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评述与展望[J]. 王东山.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1)
[5]作为意向性的旅游:兼论旅游世界的时空构造[J]. 赵刘. 旅游学刊. 2017(04)
[6]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基于情绪评价理论[J]. 涂红伟,熊琳英,黄逸敏,郭功星. 旅游学刊. 2017(02)
[7]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与更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J]. 程德年,周永博,魏向东. 旅游学刊. 2017(02)
[8]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J]. 陈海波. 旅游学刊. 2017(02)
[9]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 谢彦君. 旅游学刊. 2017(01)
[10]定性旅游研究:表达规范与反思——基于2000—2013年《旅游学刊》载文分析[J]. 张朝枝. 旅游学刊. 2017(01)
博士论文
[1]从满意度到愉悦度:旅游体验评价的一体化转向[D]. 马天.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思维的认知哲学研究[D]. 周振华.山西大学 2016
[3]消费者情感依恋的形成机理及杠杆作用[D]. 温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中西旅游者杭州目的地地方依恋系统研究[D]. 许振晓.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实证研究[D]. 周慧玲.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20995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论文框架
2.3 质性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效度
2.3.3 研究伦理
2.4 定量研究策略
2.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4.2 效度与信度分析
2.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 文献述评
3.1 意象的内涵: 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解
3.2 目的地意象: 体验场中的主观建构
3.2.1 目的地意象的核心: 认知与情感
3.2.2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主体因素
3.2.3 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外界刺激
3.2.4 目的地意象的结果导向
3.2.5 我国目的地意象研究回顾
3.3 目的地意象的解读视角
3.3.1 建构主义
3.3.2 现象学
3.4 地方依恋: 多层次的情感联系
3.4.1 地方的存在意义
3.4.2 旅游者的依恋情结
3.4.3 体验场的驱动效应
3.5 体验价值:多途径的感知方式
3.5.1 自我感知与社会认同的结合
3.5.2 自我调适与利弊衡量的统一
4 目的地意象多维度建构
4.1 目的地意象的时间维度
4.1.1 想象
4.1.2 映象
4.1.3 印象
4.2 目的地意象的空间维度
4.2.1 点
4.2.2 线
4.2.3 面
4.2.4 域
4.3 目的地意象的社会维度
4.3.1 个体意象
4.3.2 集体意象
4.3.3 社会意象
4.4 旅游目的地情感意象的识别
4.4.1 指向
4.4.2 情感意象
4.4.3 向度
4.4.4 强度
4.4.5 评价对象
4.5 小结
5 体验价值的内容构成
5.1 价值收益
5.1.1 功能价值
5.1.2 享乐价值
5.1.3 符号价值
5.2 价值投入
5.2.1 经济投入
5.2.2 间投入
5.2.3 文化差异
5.2.4 风险感知
5.3 小结
6 旅游者地方依恋
6.1 地方依恋的本源
6.2 地方依恋的心理场
6.2.1 地方关注
6.2.2 地方联结
6.2.3 地方认同
6.2.4 地方依赖
6.3 地方依恋的身体场
6.3.1 视觉
6.3.2 听觉
6.3.3 触觉
6.3.4 嗅觉
6.3.5 味觉
6.4 小结
7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理论建构
7.1 理论参考
7.2 模型构建
7.3 相关概念的界定
7.4 研究假设
7.4.1 体验价值收益的影响
7.4.2 体验价值投入的影响
8 体验价值对目的地意象影响的模型检验
8.1 拟定量表和问卷内容
8.1.1 研究变量与测量
8.1.2 问卷内容与问题形式
8.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8.2.1 样本规模
8.2.2 抽样方法
8.2.3 问卷测试与调研控制
8.2.4 预调研
8.2.5 正式调研
8.3 数据分析与结果检验
8.3.1 样本与数据概况
8.3.2 测量项描述性统计
8.3.3 效度与信度分析
8.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8.4 理论模型结构方程检验与修正
8.4.1 模型评价
8.4.2 模型修正
8.4.3 路径分析
8.4.4 假设检验
8.5 研究发现
8.5.1 检验结果分析
8.5.2 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一: 人地关系视角下目的地意象理论框架
9.1.1 目的地意象的内涵与外延
9.1.2 体验价值中的价值收益与价值投入
9.1.3 旅游者与目的地的情感联系
9.2 结论二: 以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体验场建构
9.2.1 家庭旅游群体的体验场建构
9.2.2 青年旅游客群的体验场建构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方”有多远?——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曹晶晶,章锦河,周珺,熊杰. 旅游学刊. 2018(07)
[2]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品牌关系塑造研究——全球消费导向的调节效应[J]. 匡红云,江若尘. 商业研究. 2018(03)
[3]乡土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驱动机制研究[J]. 刘玲,舒伯阳,王朝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评述与展望[J]. 王东山.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1)
[5]作为意向性的旅游:兼论旅游世界的时空构造[J]. 赵刘. 旅游学刊. 2017(04)
[6]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基于情绪评价理论[J]. 涂红伟,熊琳英,黄逸敏,郭功星. 旅游学刊. 2017(02)
[7]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与更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J]. 程德年,周永博,魏向东. 旅游学刊. 2017(02)
[8]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J]. 陈海波. 旅游学刊. 2017(02)
[9]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 谢彦君. 旅游学刊. 2017(01)
[10]定性旅游研究:表达规范与反思——基于2000—2013年《旅游学刊》载文分析[J]. 张朝枝. 旅游学刊. 2017(01)
博士论文
[1]从满意度到愉悦度:旅游体验评价的一体化转向[D]. 马天.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思维的认知哲学研究[D]. 周振华.山西大学 2016
[3]消费者情感依恋的形成机理及杠杆作用[D]. 温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4]中西旅游者杭州目的地地方依恋系统研究[D]. 许振晓.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实证研究[D]. 周慧玲.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20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2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