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河南明清民间建筑装饰纹样探究 ——木雕纹样中人文内涵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4-09-28 15:11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建筑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民间建筑装饰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地理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悠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民间建筑如寺庙、商业会馆、民居建筑等得到很大的提升,建筑装饰随之繁荣。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在雕刻工艺上还是装饰特色、纹样题材风格上都丰富多样。 装饰纹样的价值是纹样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建筑装饰符号是表达传统建筑艺术丰富文化内涵的最有效的形式,论文通过对河南明清时期民间建筑装饰部件上精美的木雕纹样的分析,或人物故事、或吉祥动植物、或器物文字等,结合河南传统儒释道文化与商业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朴素情感的深刻表达,以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雕刻手法,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施色方式,揭示了河南明清时期民间建筑木雕装饰纹样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吉祥便是这一个内涵的主题,是表达河南人追求幸福、平安的一个法宝,它反映了河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民族信仰、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 论文通过对木雕纹样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色,以及与其它地域建筑装饰风格特征的对比的分析,揭示了河南明清时期民间木雕装饰纹样在保持浑厚、质朴风格下也有机融合了中原地区河南周边...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思路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思路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河南明清民间建筑木雕纹样概况
    2.1 河南自然地理环境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地理位置优越性
    2.2 河南明清社会经济环境
        2.2.1 人口流动的社会原因
        2.2.2 商业对河南明清民间建筑的影响
    2.3 河南人文历史环境
        2.3.1 儒释道思想在民间建筑装饰中的渗透
        2.3.2 本土农耕文化
    2.4 河南建筑装饰艺术的渊源
        2.4.1 简述河南木雕装饰的发展历程
        2.4.2 河南明清民间木雕构件的简述
        2.4.3 河南建筑木雕的用材、雕刻手法
        2.4.4 河南建筑木雕上的色彩文化
3. 木雕纹样的艺术风格与构成特色
    3.1 木雕装饰的艺术风格
        3.1.1 木雕形式不一、纹样构图丰富
        3.1.2 木雕用色素雅华丽两相宜
        3.1.3 河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的风格体现
    3.2 建筑木雕纹样的艺术特色
        3.2.1 应物象形之手法
        3.2.2 经营位置的体现
    3.3 河南民间建筑木雕纹样与其他区域的同异性
        3.3.1 河南与中原周边区域木雕纹样的共性
        3.3.2 与皇家建筑政治中心的比较
        3.3.3 与南北方建筑木雕纹样的对比
4. 形意兼备的木雕装饰纹样
    4.1 寓教于乐中渗透儒家伦理道德
    4.2 宗教文化寄托心灵慰藉
        4.2.1 道教文化的悠久深邃
        4.2.2 普度众生的佛家文化
    4.3 淳朴的民俗民风
        4.3.1 多子的繁育观
        4.3.2 长生的长寿观
        4.3.3 如意的吉祥观
    4.4 三教合一,汇聚吉祥
        4.4.1 宗教民俗化的吉祥纹样
        4.4.2 宗教伦理化的吉祥纹样
        4.4.3 吉祥综合化装饰纹样的体现
5. 木雕纹样对现代装饰设计的启迪
    5.1 现代装饰与民间建筑装饰纹样的交融
        5.1.1 吉祥纹样的发展要不断添加新时代元素
        5.1.2 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法
    5.2 走现代化传统的现代装饰设计路线
        5.2.1 传统装饰现代风格化
        5.2.2 继承中的创新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4006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006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