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中国的远古与上古:图腾与姓氏

发布时间:2016-10-16 16:05

  本文关键词:浅议汉民族动物姓氏与图腾崇拜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的远古与上古:图腾与姓氏

2016-05-31 18:07

中国的远古与上古:图腾与姓氏

     牛雪娇:浅议汉民族动物姓氏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道客巴巴

   汉民族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中华上千个姓氏中,动物姓氏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关于他们的起源,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动物姓氏由图腾名称发展而来。图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图腾的产生只要是因为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以及先民们对妊娠的无知。它产生之后对婚姻、宗教、服饰、艺术、祭祀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姓氏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动物姓氏并非图腾,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图腾崇拜心理的影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引言。二、姓氏起源和图腾崇拜,这一章主要阐述姓和氏的由来以及图腾崇拜的起因和对姓氏起源的影响,它分为两个部分:1、姓氏起源;2、图腾崇拜。三、图腾崇拜对动物姓氏的影响,它分为5个部分:1、图腾崇拜由地名转变为姓;2、图腾崇拜由祖先之字转变为姓;3、图腾崇拜由人的号转变为姓,4、图腾崇拜由官职名转变为姓,,5、图腾崇拜由国名转变为姓。四、结语部分。

    第1章引言。18世纪初,英国人约翰·朗格把图腾第一次介绍到学术界。20世纪初,严复先生把totem一词译成中文并介绍到中国。尽管中国古籍中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实际上,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是四件灵物,四者都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先民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考察》即认为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

   关于图腾崇拜的概念有3种主要观点:其一是把图腾崇拜看作是半社会、半宗教的制度。“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第二种观点认为,图腾制度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第三种观点则来自于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他们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出发,认为图腾崇拜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相信某种自然客体—多半是动物,与氏族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与氏族发展初期的社会结构相符的意识形态”。  关于图腾崇拜的起源,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截止上世纪末,“图腾起源理论约有60种”,这些理论可以归结为以下6类:第一,名目论和标志论。这一理论从图腾名称或图腾象征和图腾标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社会-心理理论。这一理论根而抛去其它,也是祈求得到图腾物的神力。因此,动物姓氏的产生是由图腾崇拜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刘金荣:原始姓与汉民族女性祖先 -道客巴巴    摘要:汉民族的十四个原始姓是怎么产生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的问题,以往较多的是从上古氏族部落的生存环境考虑,认为是因氏族部落所居环境而得姓;后来,在西方图腾学说引进中国后,人们又从汉民族上古时的图腾崇拜入手去解释,认为原始姓来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但这两种观点都与原始姓用字的造字理认为汉民族古代曾有图腾崇拜的人士亦认为“有熊氏”部落应是一个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但上古社会并没有熊姓,有熊氏的传人黄帝却是姓姬。陈明远、汪宗虎在《中国姓氏大全》中说:“有的学者认为,各民族的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关。…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以辨认出二百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然而,‘图腾’并不等于姓氏。”作者也是不同意姓氏源于图腾说的。   现存汉民族的一些动物姓氏之来源似乎也与图腾无关。后来成了黄帝后人的姓。“嫘,罕见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别为十二姓。其中嫘氏为西陵氏女嫘祖之后。…嫘,罕见姓。相传为黄帝之后,为黄帝正妃嫘所生。”这正说明,姓本是女祖先的称呼。当然,太古时期有称呼的女祖先肯定不止《说文》中提到的那十几个,但因为有尧、舜、禹这样的杰出后人的母亲并不多,或者其部落在战争中灭亡,所以并不能延续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及研究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即我们现在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在太古时期是生息着许许多多的氏族部落的,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氏族部落并未能生存下来,故只流传下十四个原始姓。从现在的百家姓来源,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丝痕迹的:   “娥,较罕见姓,南北皆有。来源:传说为舜的妃子娥皇的后代。”“娲,历史上的姓氏,传说为神话人物女娲氏之后。”“姁,历史上的姓氏。初见《姓苑》,汉代吕后字娥姁,其后代有以姁为氏者。”“鲰訾,历史上的复姓。来源:相传远古帝高辛喾氏之妃为鲰訾氏,遂有此姓。”“妫,罕见姓,《史记》记载,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因其女居于妫、汭,故以妫为姓。春秋时陈国乃舜之后,姓妫。”“姜,《百家姓》收,分布极广。相传古代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遂以水名为姓;又,周族始祖后稷之母为姜原,乃姜姓有邰氏之女。”   以上诸姓之来源,似都与该姓的女性始祖有关。尧的女儿似乎没有跟尧姓,因为尧的女儿居于妫、汭,而有了妫姓: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尧有二女,分居妫水、汭水,为何二水之名,一个从女旁,一个从水旁?又为何其后只传下一个妫姓而没有汭姓?又为何后代可考的只有汭水,而不见妫水?合理的解释应为尧之女居讷水,名为妫,故称油水之妫,所以其后代姓妫。后稷的母亲叫姜原,她是有邰氏之女,却不姓邰。其称呼中有一个“姜”字,也许“姜”就是她的名,“原”则是她所带领的氏族部落活动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原”地之“姜”的意义。由此,我们认为,太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十四个原始姓,源于汉民族母系氏族时期的十四个女性祖先的称呼。     动物名与汉民族姓氏--道客巴巴   摘要:汉民族姓氏中有少数姓与动物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由动物名演变而来,甚至认为这是上古氏族社会时期汉民族图腾崇拜的一种痕迹。该文通过对一些动物名之姓的分析,说明汉民族的动物名之姓的得姓过程与动物没有关系。综观汉民族中这些与动物名相关的姓氏之起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汉民族中的这些与动物名相关的姓氏,并不是直接源自于动物名,其间都有一个转折过渡。起先是动物名借用于地名或人名,然后由地名或人名用字转化为姓氏用字。主张汉民族姓氏起源于氏族图腾崇拜的观点,其实忽略了一个很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前人所归纳总结出的汉民族最古老的姓氏里,并没一个从字面上看起来像是动物名的。    儒学之路番外篇:中国的远古与上古   到现在为止,我的这个《儒学之路》系列也已经写了三篇啦。在这个系列中,我试图从“新旧交替”的视角来解析中国的历史,而既然从“新旧交替”入手,就不能回避整个“新旧交替”历程的起点,不能回避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中国后世的纷繁辉煌的历史,追根溯源,都是由最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新旧交替发展而来,这种连续性正是中国历史最让人惊叹之处。但是,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却隐藏在重重迷雾中。年代的久远带来史料的稀缺,而更重要的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几个主要手段:古籍考证与考古发掘,以及神话学语言学等等,使用的都是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连学术语言都难以相通。研究本身就足够艰巨,而不同学科之间更多的是自说自话,难以有效沟通和互相印证,又加剧了研究的混乱,使得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框架内探索中国的远古史变得极端困难。在这一篇里,我想针对这种困难做出一个尝试,在一个整体框架下尽可能系统和完整地对中国远古时代历史做出一个简单阐述。在之前的三篇里,因为写的时候没有注意一些细节,所以回头看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用词不严密观点不准确的地方,比如第一篇里将周部族称为“民族”,就是用词不严密;称商部族源出于东夷族,就是观点不准确。这一篇内容是对之前不严密不准确之处的纠正,也是想尽我所能让大家对中国远古时代历史有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印象,为大家对中国历史“新旧交替”历程的了解提供一个尽量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的观点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能有所启发就好。   一、母系氏族时代:大洪水-葫芦崇拜-伏羲女娲-各民族起源神话。如果考古学发掘的遗址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得足够密集,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文化是如何演变并且在地域上拓展的;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大地,我们会发现,考古学发掘的遗址数量如此之少,分布又如此稀疏,以至于我们只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当时人类如何生活的信息,但对于人类聚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对于当时的历史是如何演进的,中间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我们一无所知。但那个时代并非什么也没有遗留下来。对当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的记忆,会通过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成为群体记忆的一部分。这种记忆经过近万年无数代人的加工修改,早已彻底扭曲变形,但仍有一些真实的成分深深隐藏其中。这种记忆,被我们称为神话。因此,神话学方法就成了探索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历史的主要方法,而古籍考证则是辅助方法,毕竟时间太过久远,往往需要先把“古神话”从古籍里考证出来,再用神话学方法加以解析。这种方法并不精确,却能提供一个对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历史的大概把握。   华夏族远古时代的群体记忆,在先民之间口口相传,基本定型为神话并形成文字则主要是在战国到汉代的这段时间内。之后汉族的神话体系经过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影响,变得越来越庞杂和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学故事而不再是华夏族神话。因此,要了解华夏族先民远古时代的群体记忆,必须从先秦和汉代文字资料中的神话入手。汉代最具影响力的神话是伏羲女娲神话。伏羲女娲的形象在汉代定型为两个人首蛇身神,而他们最早出现在战国典籍中,在夏商周的典籍中则绝无出现,说明伏羲女娲与炎黄尧舜禹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没有具体的历史原型,而是华夏先民群体记忆中某种抽象的存在,因此定型为具体人物的时间非常晚。但是伏羲一定型为具体人物,立刻就被尊为“三皇”之一的“人皇”,《史记》里就已经把创造八卦的伟大功业安给了伏羲,而在后世安在伏羲女娲身上的功业更是源源不断越来越多,都说明定型为伏羲女娲形象的那种抽象存在,在华夏族先民的群体记忆中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那么,在华夏先民群体记忆中地位崇高而且逐渐定型为伏羲女娲神话的这种抽象存在,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伏羲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而且,在伏羲女娲最终人格化为“人首蛇身神”之前,他们较早的一个形象是“缠绕的双蛇”,这都反映出伏羲女娲的一个原型是华夏族先民的“蛇崇拜”。华夏族的图腾是“龙”,而龙虽然带有众多动物的特征,其主体部分却是蛇,因此蛇应当是华夏族最早的图腾。所以,这种“蛇崇拜”也就是“蛇图腾崇拜”。但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型并不仅仅是“蛇图腾崇拜”。伏羲女娲神话有两个重要母题,伏羲“人皇”“人文初祖”的地位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出的是“孕育人类”这个母题;而女娲补天的传说,反映出的则是“大洪水灾难”这个母题。这两个母题,都很难和蛇建立起联系。   根同理,即使青海昆仑山脉一带有这么个叫王嫫的部族,或者存在有个叫西王嫫的古国,难道就可以确定没有西王母神话?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即是源于昆仑山脉的一支牧羊部族首领,由青藏高原游牧下来,沿渭河前进,后来东渡黄河分为四支:金天、厉山、四岳、共工。后来与黄帝、东夷等部族融合形成华夏族。但姜戎部族的根在昆仑山上,这就是西王母神话能够在华夏流传下来的原因了。  对比一下炎帝部族的其他神话及传说也能找到西王母神话的痕迹,姜戎人敬山,认为山有神灵,过去的山神庙有个写法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叫山岳庙,我们现在称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泰山为五岳,这个“岳”确实有讲究,和西戎人有关。  再看现在藏族的神山圣湖崇拜,“藏出自羌”,藏羌同源,汉藏同源,这是汉唐以来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传统结论。藏族对山的崇拜格外痴迷,佛教传到雪域前,他们相信高原上的每座山都能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所有的山都是神的化身。他们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他们决定着人类的生老病死、祸富丰歉。于是神山、圣湖崇拜便成为高原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既然藏羌同源,都同样崇拜山,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西王母的神话了。藏族爬上了高原,那里的山更高、更多,于是就有了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喜马拉雅等山神,而姜羌族向下走,越走越低,在他们心中最高最神圣的山自然就是昆仑山了。同为古羌人,留在昆仑山脉的什么王嫫部族也自然崇拜西王母。考古发现,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掘出土的五女牵手舞蹈彩陶盆,据碳14测定,其年代在5000年前,五女的形象是虎齿豹尾,而西王母的最早形象正是虎齿豹尾,《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由此可以认为,西王母是源于昆仑山脉的古戎羌各支部族所共同信奉的女神,所以在当地拿个撅头再刨出一大堆“虎齿豹尾”形象的女神陶器也不足为奇。  在羌戎人的神话里,女娲是地位最高的女神,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之肠,对比世界上另一个著名牧羊部落古犹太人的神话《摩西五经》里老耶和华的形象,其实还比较相像,一个是最高的女神,造人补天;一个是唯一的神创造天地人。这说明女娲更古老,而耶和华是已经到了父系社会的神话人物。女娲是最高的天神,那西王母就是最高的山神。在蛮荒的母系社会里,山神也应该是个女神。“豹尾虎齿而善啸”,这才是蛮荒时代最原始的西王母形象。   三、盘古神话之谜  1、盘古神话的由来。盘古开天地,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创世神话,一般都认为它是中华远古神话之源。然而认真地说,他不属于华夏的神话系统,这个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最早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以前,既不见于考古文物,又不见先秦文献。最早提到盘古的是应劭《风俗通义》。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没有提到盘古开天,却有“狗父人母”的神话,本于应劭《风俗通义》的《后汉书·南蛮传》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都,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盘瓠。…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见于三国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坐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徐整另一著作《五运历年纪》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限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惑,化为黎氓。”  2、盘古神话的影响与评价。茅盾先生在讨论徐整所记述的盘古神话时说:“徐整是吴人,大概这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到三国时才传播至东南的吴”。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通史》里说:“远古时代,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有记载,一般说来,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盘瓠’,入汉族神话,盘瓠成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氏。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说,“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引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份和自己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最早一段空白,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同的老祖宗。”史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上说:“今按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就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此说为南蛮自说其开天辟地之人,吾人误以为已有也,故南海独有盘古墓,桂林又有盘古祠,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方哉?”美国学者波德说:“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中国哲学也有类似情况。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却兴趣不大。”  3、盘古神话的构成与分析。从应劭的《风俗通义》到徐整《三五历纪》,可以看出盘古神话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即一条神犬杀敌并与人类通婚的故事,是个典型的族源神话,另一个则是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茅盾和范文澜先生等认为“盘古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只是三国时才传播到汉文化区,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从华夏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是说不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华夏文化即是吸收了四夷中精华,可以说别说华夏,即使是大华夏系统,也是“你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我也有”,要不怎么说先进呢。以南蛮为例,从黄帝战蚩尤起,尧舜时与三苗,周与江汉诸蛮,楚的开疆辟地,与南方各族的交往一直不断,南蛮的巫鬼文化逐渐溶于华夏文化之中,从这个角度说,盘古神话尤其是这个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不仅不是华夏本身的神话,甚至不属于这个“大华夏”系统,即真正土著的“南蛮”如苗人,都不应该是这个创世神话的创造者。    4、盘古神话的西来说。应劭、徐整把盘古神话传入汉地后,可以说对华夏远古神话系统带来很大的冲击,盘古成为开天辟地的古神,之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不是华夏的古神,他又是从那来的呢?   1)有些人认为盘古传自印度或者传自巴比伦。在明朝,一个叫马欢的人在《瀛涯胜资,锡兰国》中,将盘古等同于印度的创世大神阿达摩,他说:“王居之侧,有一大山,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阿聃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  2)还有一种西来说的理论,认为盘古乃巴比伦巴族之音转。这种理论曾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拥护,例如清末丁谦《中国人种以来考》中就说“西史谓徒中国者为巴克民族,巴克乃盘古转音。中国人谓盘古氏开辟天地,未免失实,而盘古氏之为中国始迁祖,则固确有可考亦”。  3)近年来,何新先生再次提出盘古神话西来的观点。他说盘古故事的原型出自西亚巴比伦的一部史诗,该史诗中“有一个最原始的混沌之神名‘Bau’,由它产生了大海与天空诸神,它死后被分尸化作天穹和陆地。Ban的故事向东流传到印度后,演变为梵天的故事。梵天的汉译音为“盘”,因此“盘古神话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西南流传到中夏的西亚、印度神话”。  5、盘古神话的真正来源。那么,盘古神话真正来源何处?盘古的真实“血统”如何呢?先看一篇报道:本报昆明8月17日电记者陈娟报道: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教授李子贤提出,在我国云南与台湾之间,存在一个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   从事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数十年的李子贤,在将佤族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区”及台湾高山族的文化特质进行系统比照后提出,西端从我国云南的佤族开始,中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直至东端的我国台湾高山族,存在着一个U形古文化带。在这一文化带中,诸民族神话系统与佤族神话系统极为相似。李子贤说,在对学术界研究成果梳理补充后,他发现佤族与高山族在木鼓、干栏式建筑、猎头习俗、巨石崇拜、犬祭或狗崇拜、旱作文化及农耕祭仪、人形和动物形木雕、精灵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  上面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么一句:佤族与高山族在...犬祭或狗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做一个比较:第一,盘古神话即有“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第二,根据近代国际神话学的研究,盘古神话所属的“宇宙之卵”母题,被称作“太平洋文化区的一个重要的趋向同性文化因子”,人们已在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原始因子,表明这些地区存在着古老的文化渊源,国际上称之为“环太平洋文化圈”。而高山族大都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种族,自然属于“环太平洋文化圈”了。  再看“盘瓠蛮”的起源,应劭记载的盘瓠传说,毫无疑义是取自他十分熟悉武陵五溪地区。自《后汉书》以后,各种典籍都更明确的认定,“武陵五溪蛮”属盘瓠之后,即属构成今天苗、瑶、畲族先民的“盘瓠蛮”,如《水经注》云:“今武陵郡即盘瓠之种落也。”苗、瑶、畲族中苗族可以说认为是“土著”南蛮,而瑶族以广东广西较多,湖南云南也有,畲族被认为是瑶族别支,这似乎是学者的共识,今天他们仍然居住在浙闽故地。据嘉靖《广东通志·外志·夷情》载,明代广东还有很多瑶寨,分布33个州县,其中肇庆府约有540处,占全省900多处瑶寨的60%左右。西江与粤北一样,为瑶族人大本营。瑶、畲族笃信盘瓠是自己祖先,奉为图腾,不但严禁杀狗、亵渎狗和冒犯狗,而且每年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形成本民族特有文化特色。  根据史记记载,“汉初闽越王郢杀其兄余善以降,汉因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乃使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祀。”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注为:“繇因摇,邑号也。”汉书江都易王传亦有繇王闽越侯之语。可见在先秦时繇人居住在闽浙,前汉时繇人居在闽越浙赣交界处,之后才迁入武陵郡。  看地图即可得知,这高山族在台湾,过了海峡就是福建,而崇拜狗图腾,同有“宇宙之卵”神话的“盘瓠蛮”繇人最初居住在闽浙一带,于是我们可以推断,纯正的“盘瓠蛮”实际上是繇人,他们是和高山族一样属于波利尼西亚种族,可能是复活岛那些巨石人头的制造者,渡过太平洋到达大陆,先秦时居住在闽浙一带,汉朝才迁入武陵郡,之后在汉末三国时期,其狗崇拜和创世神话才为汉人所知。    王大有:图腾起源于上古中华 -豆丁网   图腾一词是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学者金克斯的《社会通诠》时,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它是英语totem的英译,此后便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通用译语。实际上图腾一词的读音、语义和文化内涵很可能来源于我国的古羌族语系,来源于中华的上古文明。是由于上古中华文化逐步传播的结果。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通过对北美土著民族的实地考察,指出图腾还有另外的读音陶坦或多丹。实际上,这三个名词在中华上古音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读音。   l、“多丹、陶坦”就是饕餮。中国古代把图腾称作“徽铭、物、纪”,禹铸九鼎,百物为备,使民知神奸。这“百物”就是百姓,百族的图腾徽铭标识,物就是图腾。龙山文化玉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饕餮纹,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出现了作为“神徽”的饕餮纹,在更早时期的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出现的神徽也是饕餮。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图腾族徽,这种氏族的族徽,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燧人弁兹氏的族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说:饕餮因贪食,“食人未咽,害及己身。”所以有头无身,但良渚文化中发现的饕餮是身首俱全的,有首无身的是简化了的,如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面像、青铜兽面鸟身像等,都有可能是饕餮,也就是祖先神主,,今称之为“傩面”。因此,傩面也就可以理解为“饕餮、多丹”。饕餮二字的造字,...。   2、至今我国的黎族——古代九黎族、重黎族、古羌族的后裔,仍将图腾徽铭读作“陶坦”,与北美土著居民阿吉布瓦人的称呼完全相同。居住在进海南的黎族是古代三苗九黎族的后裔,他们称自己亲族的圣像为“陶坦”,也就是“饕餮”。由此可以推测,“陶坦”可能来源于传说中三苗九黎族的语言。   3、图腾就是“姎图、图图、徒徒”.今天湖南湘西地 区的苗族仍将自己的“亲族、非常亲的人”或同类关系称之为“图图、姎图”。湘西苗族,可能是古代羌族槃瓠蛮的后裔,《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蛮槃瓠种落“名渠帅曰精夫,相呼日姎徒。”《说文解字》释“姎”说:“女人自称姎,我也,从女,央声。”按照今天湘西苗语的解释,“姎徒”就是“咱们、自家人”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测,早在汉代“图图、徒徒、姎徒”就是如此的读音。另据《苗族古歌》,苗族的远祖为“姜央”,而姜央的合文应该就是“姎”字;而姜央又是何人?是何时的人?《苗族古歌》传说姜央的儿女是相两和相芒,也就是汉族所说的伏羲和女娲,那么姜央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华胥氏氏,《苗族古歌》中称为枫香氏、妞香氏,而考古学家认为:距今9000-78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可能就是传说中太昊氏活动过的地方。   4、图腾为何是自己的亲族和族徽、族姓呢?闻一多在的《伏羲考.二龙传说》...。   5、“塔图”乃图腾的倒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对我国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骨研究后发现,大汶口人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种属于同一种系。这一研究成果对“图腾”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提供了人类学上的佐证,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人称“文身”为“塔图”。文身与图腾本质相同,文身是把图腾像刺于身体,用以标志自己的族属,所以文身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图腾,这一习俗在今天海南的黎族中仍保存着。如果把“塔图”倒读就是“图塔”,这与图腾的读音是一样的。波利尼西亚人称他们的太阳神为“太昊”,凌纯声在《中国远古与太平洋印度洋两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中对此论述颇详,他说:波利尼西亚人常说:“啊,我的太昊神”。太昊,他们的读音为“Taaroa、Tanglo、Tangaroa”。说他们的航海本领就是由太昊水神传授的,并将其视为航海神。凌纯声和傅斯年都认为:太昊是我国古代东夷人的领袖,“夷”便是潜海民族,也就是海洋民族或航海民族。上古时期,东夷民族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今天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和黄海、东海之滨的河、济、淮、江一带。而大汶口文化就是属于东夷族的太昊种落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      为调查图腾之事...。阿吉布瓦人的各祖先从这个东方的天边出来,八卦竟然与大汶口文化的八芒太阳纹一模一样;并且美国境内的几乎所有的土着居民都以此为神圣之物。问他们为何会这样?他们说是从古时传下来的。这些图腾标志,作为上古太昊--少昊、蚩尤、东夷、三苗九黎的文化传统,阿吉布瓦人至今仍在沿用着,如同波利尼西亚人将中国上古时代的图腾饕餮称为“多丹、陶坦”一样。所以,可以认为人类学界普遍使用的“图腾”一词,其读音、语意很可能来源于我国上古时期氏族外婚这种婚姻形式下的族徽标志。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夏朝的姓氏制度商朝的姓氏制度周代的姓氏制度先秦的姓氏制度春秋战国的姓氏制度秦汉以后的姓氏制度 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中国姓名文化概述树木图腾崇拜_图腾_天涯博客关于西北岸印第安人的图腾柱[转载]大洋洲纹身艺术简介从“百姓”看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中国姓氏文化与图腾制度_我的网站大汉民族姓氏血统图:蒙古族姓氏表图腾演化昭示上古血脉融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图腾与中国姓氏文化_华夏谱志联盟_天涯博客从DNA看汉民族的组成与各族间的巨大差异-第1页续探从DNA看汉民族与各族间的巨大差异- 中国历史上古部落的图腾从何而来?各族联盟图腾的关系是什么李斯颖:芒飞节神话的流传及其认同功能李斯颖:从侗台语跨境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到广西左江岩画汉族姓氏基本源于上古八大姓 皆从“女”旁 -百度关于从甲文看上古狩猎与农耕的研究_两宋吧-百度贴吧儒家思想对华夏上古文明的割裂与破坏_大汉未央_新浪博客狗图腾--中国各族古时有关对狗的崇拜_蓝蓝_新浪博客第三章《尚书》——上古史料残篇 第一节《尚书》的今文经孔子焚书断代对华夏上古文明毁灭性破坏_学术中国_天涯论坛民族所邸永君:关于“图腾与中华生肖文化相互关系”之思考比较宗教学---从动物崇拜到人神崇拜--我的博客--凤凰网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_历史之家民国宗教史之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  佛教导航民国宗教史之民间宗教信仰概貌  佛教网民国宗教史之民国宗教概述   佛教网《中国宗教通史》- 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植物神与植物图腾动物神与动物图腾-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旧作: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_刘锡诚_新浪博客燕山夜话:质疑王大有图腾说- 艾农的网易博客第一百四十八篇 神谱或祖谱是上古的“氏”人群传承 新浪博客从犬氏族看狗图腾与北方狩猎民族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麦克伦南:动物和植物崇拜 第一部分、图腾和图腾崇拜_武陵老君新浪博客

标签:

首页 > 百态 > 快速转载 » 中国的远古与上古:图腾与姓氏

上一篇
江西省纪委人事密集调整:2名地方要员将调进省纪委大院
下一篇
?淑女韩式简易盘发~超级实用~

相关推荐

  • 风行半个世纪,销量过千万的希腊神话

    风行半个世纪,销量过千万的希腊神话

  •         &#16

            &#16

  • 让日本潜艇最恐惧的事终于来了!中国

    让日本潜艇最恐惧的事终于来了!中国

  • 《神话与诗》:致我被刷新的三观

    《神话与诗》:致我被刷新的三观


  •   本文关键词:浅议汉民族动物姓氏与图腾崇拜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41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