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22:28
【摘要】: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因《万历十五年》一书而声名鹊起,之后他的著作持续热销,以致形成“黄仁宇现象”。史学界对其著作及史学观念有所争议,褒贬不一。有历史学者质疑其治学不严,特别是对其“大历史观”颇多微词。通过对黄仁宇的史学观念进行梳理辨析,以定位其在当代史学研究中的位置,并对历史叙事方式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研究。 黄仁宇的一生不仅命运多舛、起伏跌宕,而且学术生涯也颇多磨折、争议随身。他生于湖南长沙,曾投笔从戎,后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研究工作。1980年黄仁宇被纽普兹分校解聘后,专事写作,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 这位半路出家、大器晚成的历史学者,其学术生涯开始于知天命之年。其后三十年间,他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精深。其谨严的治学精神,不竭的学术热情,令人钦佩。当然,与学术大家相比,黄仁宇的治学与资历均未能望其项背。但他军人与记者的经历,以及他所经历的时空变迁,都给了他难得的思想滋养,使他的史学观念平添了一些特立独行的经验。就像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其学术生涯也并非一路顺遂,其间颇有一番波折与起伏。 经过动荡不安的时代,而且亲历血雨腥风的战争,对于转身走进书斋研究历史的黄仁宇而言,的确另有一番感受。这是一种切身经验后的思考。对于那段影响他那一代人大半生涯的历史,黄仁宇曾“对之经过多度的思量与扪心自问”。在其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因这种切身之感而来的追问,使其史学研究的视界逐渐放宽,以明史研究为起点,串联古今,横贯中西。从黄仁宇的研究视域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传统中国的剖析,还是对近代中国的追问,甚或是将西方历史作为参照,都没有离开一个不能绕开的命题,那就是中国如何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即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论是黄仁宇思考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主线,也是其历史研究的中心议题。“数目字管理”、“西体中用”、“技术史观”等概念只是在解读现代化概念时所使用的工具。由古及今,贯通中西,看似琐碎庞杂的研究,却因其背后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而具有了内在的关联和逻辑。 如果说现代化论是黄仁宇史学的躯壳,那大历史观则是统帅其整个学术研究的灵魂。在黄仁宇的评述中,我们无处不见其背后一以贯之的历史理念,那就是他的“大历史观”。无论是对于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历史瞬间的描摹,还是对于中国长期革命这样一个指涉久远命题的解析。 当我们循着“大历史观”所导引的思维逻辑逐渐理清了黄仁宇的历史观念之后,有必要对其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因为“大历史观”既是一种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所以,研究黄仁宇的治史方法,同样不能离开“大历史观”的视线。从某种程度上说,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恰恰是通过他不断成熟的研究方法来体现的。可以说,作为方法论的归纳、综合、比较也更好地诠释了“大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当然,黄仁宇在“大历史观”所确定的研究思路上虽然有一些新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黄仁宇不仅在治史方法上偏离通行的研究范式,而且在历史表述方式上也另辟蹊径,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派历史书写主流之外,探求更具阅读亲和力的历史表述的另一种可能。或许他的史学积淀不够,或许他的见解未必深刻,但我们从他的文本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血肉和肌理,体验到一种新鲜的史学语式。这也是他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 斯人已去,争议犹存。或许黄仁宇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流沙,或许若干年后他的“大历史”、“数目字管理”、“历史上长期合理性”等理念已成明日黄花,然而,其遗留的作品以及提出的议题,至今犹有余韵。在稍稍厘清了黄仁宇的史学观念之后,由此延伸出的历史学的定位、历史评价的基础、历史与现 实的关系等议题值得反思与探讨,这或可视为研究黄仁宇史学观念的价值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92;K825.81
本文编号:2754070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92;K825.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李宝祥;;黄仁宇中国“长期革命”论述略[J];长江论坛;2010年05期
3 陈乐民;;历史的观念——释“历史的长期合理性”[J];读书;1993年11期
4 葛兆光;黄河依旧绕青山[J];读书;2003年12期
5 张云燕;;黄仁宇对史学的贡献[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赵世瑜;;通古今之变 再读黄仁宇[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7 邝海炎;;史学的大众化趋向——黄仁宇、吴思和易中天的学术魅力[J];银行家;2006年09期
8 梁保贤;;时间改变一切——《—万历十五年》读后[J];当代广西;2008年03期
9 王涛;;《万历十五年》读后[J];观察与思考;2000年10期
10 李席;;黄仁宇“大历史”的现代性解读——以《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为中心的剖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754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75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