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收入分配研究 ——以浠水县十月大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1 23:3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振兴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人民公社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其生产、分配等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当今集体经济借鉴与反思。分配是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重要环节,是生产消费的中间一环。生产决定着分配,而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着生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水平。因此,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收入分配研究对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十月大队为例,研究农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关系,分配过程以及干部和农民影响分配的行为。本文主要结合宏观层面的分配制度,按照上交国家、集体提留和社员分配三个层次来梳理1958—1981年浠水县望城乡十月大队的收入分配关系。笔者拟从国家当时的分配制度入手,研究十月大队所采取的具有村庄特色的分配制度,以及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十月大队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十月大队的发展与变迁,发展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变化等。十月大队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在努力改造土地、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积极使用机械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所以其社员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十月大队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十月大队的变迁
一、生产工具
二、耕作面积
三、粮食产量
第二节 十月大队分配制度的演进
一、互助组时期的分配制度
二、初级社时期的分配制度
三、高级社时期的分配制度
第二章 十月大队分配关系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58-1961 年)
一、上交国家
二、集体提留
三、社员分配
第二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62-1981 年)
一、上交国家
二、集体提留
三、社员分配
小结
第三章 分配过程与行为
第一节 分配过程
一、年初分配计划
二、预分
三、年底分配决算
四、借粮
第二节 生产队长与社员的行为
一、安排生产——生产队长的本职
二、排工派活——生产队长的本事
三、多挣工分——社员的选择
结论
一、基层人力资源影响分配制度实施
二、人民公社收入分配关系日趋合理
三、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是集体经济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壳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理性思考[J]. 钟宪章. 农业经济. 2018(12)
[2]壮大新时代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 冯敬鸿. 改革与战略. 2018(11)
[3]关系对集体制农户收入的影响[J]. 黄英伟.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5)
[4]底分评定:人民公社时期底分影响因素分析[J]. 黄英伟,吴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01)
[5]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研究综述[J]. 瞿商,赵俊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6]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差异与农户收入: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J]. 黄英伟,张晋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3)
[7]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极端做法[J]. 赵宗礼. 炎黄春秋. 2016(05)
[8]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基于J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J]. 孙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9]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再探讨——1970年代河北一个生产队的例证[J]. 徐卫国. 河北学刊. 2015(06)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实物化及其影响——以20世纪70年代河北某生产队为例[J]. 徐卫国,黄英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4(04)
博士论文
[1]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D]. 贺福中.山西大学 2017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D]. 周尤正.武汉大学 2014
[3]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研究[D]. 李屿洪.南开大学 2013
[4]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D]. 高志仁.湖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业科技现代化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D]. 金则青.浙江农林大学 2017
[2]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D]. 黄晓霓.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生产队长:家长的扩大[D]. 宋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郎德工分制中的道义、理性与惯习[D]. 李丽.贵州师范大学 2008
[5]农村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研究[D]. 孙雅玲.厦门大学 2007
[6]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研究[D]. 钟荣华.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4168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十月大队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十月大队的变迁
一、生产工具
二、耕作面积
三、粮食产量
第二节 十月大队分配制度的演进
一、互助组时期的分配制度
二、初级社时期的分配制度
三、高级社时期的分配制度
第二章 十月大队分配关系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58-1961 年)
一、上交国家
二、集体提留
三、社员分配
第二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十月大队收入分配(1962-1981 年)
一、上交国家
二、集体提留
三、社员分配
小结
第三章 分配过程与行为
第一节 分配过程
一、年初分配计划
二、预分
三、年底分配决算
四、借粮
第二节 生产队长与社员的行为
一、安排生产——生产队长的本职
二、排工派活——生产队长的本事
三、多挣工分——社员的选择
结论
一、基层人力资源影响分配制度实施
二、人民公社收入分配关系日趋合理
三、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是集体经济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壳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理性思考[J]. 钟宪章. 农业经济. 2018(12)
[2]壮大新时代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 冯敬鸿. 改革与战略. 2018(11)
[3]关系对集体制农户收入的影响[J]. 黄英伟.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5)
[4]底分评定:人民公社时期底分影响因素分析[J]. 黄英伟,吴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01)
[5]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研究综述[J]. 瞿商,赵俊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6]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差异与农户收入: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J]. 黄英伟,张晋华.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3)
[7]粮食统购统销中的极端做法[J]. 赵宗礼. 炎黄春秋. 2016(05)
[8]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基于J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J]. 孙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9]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再探讨——1970年代河北一个生产队的例证[J]. 徐卫国. 河北学刊. 2015(06)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实物化及其影响——以20世纪70年代河北某生产队为例[J]. 徐卫国,黄英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4(04)
博士论文
[1]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收益分配[D]. 贺福中.山西大学 2017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D]. 周尤正.武汉大学 2014
[3]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研究[D]. 李屿洪.南开大学 2013
[4]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D]. 高志仁.湖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业科技现代化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D]. 金则青.浙江农林大学 2017
[2]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D]. 黄晓霓.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生产队长:家长的扩大[D]. 宋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郎德工分制中的道义、理性与惯习[D]. 李丽.贵州师范大学 2008
[5]农村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研究[D]. 孙雅玲.厦门大学 2007
[6]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研究[D]. 钟荣华.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4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11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