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的精神扶贫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18: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开发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随着反贫困战略的步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可观的改善,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并极大程度地消除了生存性贫困,行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扶贫攻坚冲刺阶段到来,扶贫实践开始注重扶贫质量,着力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更大的决心推进高质量的稳定脱贫。调研发现,在物质扶贫领域取得极大成就的同时,精神贫困成为扶贫攻坚进程中的绊脚石,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学界研究提出了新领域。本研究深入探索当前精神扶贫领域出现的问题,并为之解决提出可操作的技术解决路径。本论文以十九大精神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为选题背景,以当前扶贫困境为现实依据,结合贫困理论的最新发展为理论指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对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我国当前农村精神贫困的具体样态,即劳动意愿不足、文化观念保守、人力投资不足、教育发展滞后、自信心理缺乏五个方面,其中“懒贫”、“智贫”问题突...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设计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反贫困:历史、困境及出路
2.1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分析——基于农村政策演进
2.1.1 扶贫起步阶段
2.1.2 扶贫开发探索阶段
2.1.3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
2.1.4 扶贫开发的持续提升阶段
2.1.5 脱贫攻坚的新发展阶段
2.2 中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状况——基于B村的实践考察
2.2.1 劳动意愿不足,因“懒”致贫
2.2.2 文化观念保守,贫困文化致贫
2.2.3 人力投资不足,因“技”致贫
2.2.4 教育发展滞后,代际传递致贫
2.2.5 自信心理缺乏,自卑自闭致贫
2.3 当前农村反贫困的根本出路——精神扶贫
2.3.1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战略的目标重置
2.3.2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主体的动力激活
2.3.3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特质的时代把握
第3章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精神扶贫的学理分析
3.1 农村精神贫困的逻辑致因
3.1.1 国家政策:长期政府输血式扶贫的弊端
3.1.2 个人素质: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薄弱
3.1.3 社会环境:贫困文化与环境的滞后影响
3.2 农村精神扶贫的目标要求
3.2.1 营造文化、心理与环境的良好氛围
3.2.2 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防止返贫
3.2.3 培育政府、企业、专业工作者与贫困户的共同治理格局
3.3 农村精神扶贫的原则选择
3.3.1 坚持导向性原则,强化政治领导与思想引领
3.3.2 坚持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增强人民获得感
3.3.3 坚持专业性原则,实现专业人才对接专业扶贫策略
3.3.4 坚持创新性原则,注重扶贫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
第4章 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精神扶贫的技术路径
4.1 以舆论为先导,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
4.1.1 树立典型脱贫榜样
4.1.2 矫正贫困户失范行为
4.1.3 提升扶贫信息公开水平
4.2 以心理为重点,培育积极的个体心理
4.2.1 重视农村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
4.2.2 建立乡级心理咨询站
4.2.3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4.3 以文化为载体,改变贫困地区精神风貌
4.3.1 加强国家政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
4.3.2 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3.3 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文化产品的供给
4.4 以技术为核心,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4.4.1 用现代技术来实现“智慧扶贫”
4.4.2 发挥农业推广人员指导作用
4.4.3 发挥科研院校科研助农的社会功能
4.5 以教育为基础,用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5.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4.5.2 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建设
4.5.3 重视贫困户子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困文化论与非均衡治理——对“等、靠、要”扶贫现象的成因解释[J]. 李壮,陈书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2]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脱贫——“八星励志”的耀州实践模式[J]. 张露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J]. 燕连福,马亚军.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1)
[4]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道德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J]. 董辉,袁一达. 现代哲学. 2019(01)
[5]精准扶贫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利用[J]. 胡鑫. 人民论坛. 2019(03)
[6]“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心理扶助[J]. 叶海燕,叶海英. 继续教育研究. 2019(01)
[7]新时代贫困治理的预设图景及国外经验借鉴[J]. 祁志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8]新时代精神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曹艳春,侯万锋.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6)
[9]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研究[J]. 王怡,周晓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10]“精神扶贫”:全面小康社会的敲门砖[J]. 孙勇. 开发研究. 2018(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研究[D]. 孙萌萌.山东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脱贫攻坚中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D]. 崔帅帅.西华大学 2018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康芳泉.华中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81919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设计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反贫困:历史、困境及出路
2.1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分析——基于农村政策演进
2.1.1 扶贫起步阶段
2.1.2 扶贫开发探索阶段
2.1.3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
2.1.4 扶贫开发的持续提升阶段
2.1.5 脱贫攻坚的新发展阶段
2.2 中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状况——基于B村的实践考察
2.2.1 劳动意愿不足,因“懒”致贫
2.2.2 文化观念保守,贫困文化致贫
2.2.3 人力投资不足,因“技”致贫
2.2.4 教育发展滞后,代际传递致贫
2.2.5 自信心理缺乏,自卑自闭致贫
2.3 当前农村反贫困的根本出路——精神扶贫
2.3.1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战略的目标重置
2.3.2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主体的动力激活
2.3.3 精神扶贫是对反贫困特质的时代把握
第3章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精神扶贫的学理分析
3.1 农村精神贫困的逻辑致因
3.1.1 国家政策:长期政府输血式扶贫的弊端
3.1.2 个人素质: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薄弱
3.1.3 社会环境:贫困文化与环境的滞后影响
3.2 农村精神扶贫的目标要求
3.2.1 营造文化、心理与环境的良好氛围
3.2.2 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防止返贫
3.2.3 培育政府、企业、专业工作者与贫困户的共同治理格局
3.3 农村精神扶贫的原则选择
3.3.1 坚持导向性原则,强化政治领导与思想引领
3.3.2 坚持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增强人民获得感
3.3.3 坚持专业性原则,实现专业人才对接专业扶贫策略
3.3.4 坚持创新性原则,注重扶贫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
第4章 我国农村反贫困中精神扶贫的技术路径
4.1 以舆论为先导,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
4.1.1 树立典型脱贫榜样
4.1.2 矫正贫困户失范行为
4.1.3 提升扶贫信息公开水平
4.2 以心理为重点,培育积极的个体心理
4.2.1 重视农村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
4.2.2 建立乡级心理咨询站
4.2.3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4.3 以文化为载体,改变贫困地区精神风貌
4.3.1 加强国家政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
4.3.2 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3.3 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文化产品的供给
4.4 以技术为核心,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4.4.1 用现代技术来实现“智慧扶贫”
4.4.2 发挥农业推广人员指导作用
4.4.3 发挥科研院校科研助农的社会功能
4.5 以教育为基础,用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5.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4.5.2 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建设
4.5.3 重视贫困户子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困文化论与非均衡治理——对“等、靠、要”扶贫现象的成因解释[J]. 李壮,陈书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2]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脱贫——“八星励志”的耀州实践模式[J]. 张露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J]. 燕连福,马亚军.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1)
[4]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道德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J]. 董辉,袁一达. 现代哲学. 2019(01)
[5]精准扶贫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利用[J]. 胡鑫. 人民论坛. 2019(03)
[6]“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心理扶助[J]. 叶海燕,叶海英. 继续教育研究. 2019(01)
[7]新时代贫困治理的预设图景及国外经验借鉴[J]. 祁志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8]新时代精神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曹艳春,侯万锋.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6)
[9]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研究[J]. 王怡,周晓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10]“精神扶贫”:全面小康社会的敲门砖[J]. 孙勇. 开发研究. 2018(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研究[D]. 孙萌萌.山东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脱贫攻坚中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D]. 崔帅帅.西华大学 2018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康芳泉.华中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81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18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