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政府管理建筑业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21 07:54
  迈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城乡协调发展更为紧迫,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显得很重要。河南省林州市农业发展受山地环境、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收入较少,而从事建筑业的经验和较高收入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的方向,超过60%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建筑行业。发展建筑业经济有利于林州走经济高质量新发展道路,快速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农民致富,取得的收入更有利于建设当地多元化经济。全文通过梳理归纳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当地建筑行业吸纳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相关人员、案例分析等办法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提高林州市建筑业转移就业的研究对策,总结林州转移建筑业就业的基础条件、政策因素、发展模式的经验。当前,社会经济进入深化改革期,政府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被动等待、过度转移、投入寥寥等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林州建筑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益模式,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搞农村改革的成效。经过研究发现,林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企业参建的工程“技艺精”、“质量硬”,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充分得到甲方的满意和认可,农村剩余劳动力反...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发展与形势压力
        1.1.2 建筑业转移就业的基础
        1.1.3 建筑业转移就业的本地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巩固现有建筑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果
        1.2.2 通过拉动传统基建,促进经济发展、就业稳定
    1.3 研究意义与范围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范围
    1.4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1.4.2 我国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
    1.5 本文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1.5.1 本文研究方法
        1.5.2 本文研究的思路
        1.5.3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2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转移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
        2.1.2 农民增收与转移关系
        2.1.3 建筑业的一些说明
    2.2 主要理论模式简述与应用
        2.2.1 刘易斯理论
        2.2.2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式
        2.2.3 乔根森模式
        2.2.4 托达罗模式
3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建筑业转移概况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与现状
        3.1.1 我国目前转移相关政策
        3.1.2 河南省本地转移现状
        3.1.3 转移制约因素与政策保障关系
        3.1.4 衍生公共问题
    3.2 建筑业的转移作用
        3.2.1 建筑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2.2 建筑业带动关联产业链发展
    3.3 纵向比较建筑业龙头拉动与横向比较其他行业拉动作用
        3.3.1 部分城市的建筑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3.2 部分城市建筑业发展政策扶持方向
        3.3.3 其他行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建筑业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
    4.1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就业现状
        4.1.1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与人口条件
        4.1.2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条件
        4.1.3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术与历史条件
        4.1.4 林州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4.1.5 本地扶持建筑业与转移政策
    4.2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存在问题
        4.2.1 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增加
        4.2.2 劳动力转移权益保障不足
        4.2.3 劳动力转移不稳定
        4.2.4 劳动力转移健康问题
        4.2.5 建筑质量问题
    4.3 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问题成因分析
        4.3.1 政府服务农民和企业职能弱化
        4.3.2 建筑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滞后
        4.3.3 综合抵抗风险能力弱
        4.3.4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4.3.5 建筑风险管控不到位
5 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筑业综合对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转变
    5.2 搭建转移平台
    5.3 多维度增强劳动者能力
    5.4 加强建筑企业综合能力与风险管控
    5.5 推广品牌,获取整合力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州: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建筑业健康发展[J].   建筑. 2018(16)
[2]技能脱贫:千里巴山飘彩云——陕西省紫阳县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纪实[J]. 李晓华,贾学平,刘全军.  中国就业. 2018(06)
[3]我国的农村改革与发展[J]. 陈锡文.  领导科学论坛. 2017(06)
[4]林州市建筑业“十二五”呈现勃勃生机[J]. 李树生.  建筑. 2016(18)
[5]热土豪情写汗青——《城乡建设》六十年散记[J]. 叶昌元.  城乡建设. 2016(09)
[6]林州水利工程史观照下的红旗渠[J]. 陈丽娟.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03)
[7]林州市:六大举措提升建筑业发展品质[J]. 李树生.  建筑. 2014(24)
[8]农民工代际差异再研究——基于工资决定和留城意愿的视角[J]. 吕晓兰,姚先国.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9)
[9]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 张宏丽,郭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4)
[10]建筑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证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分析[J]. 徐(氵凯),薛继亮,梁寿超.  经济问题. 2009(10)

博士论文
[1]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克亚.河南大学 2009
[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刘源.北京林业大学 2008
[3]中国区域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 张伦方.西南财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郝祎娜.河南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流程分析的装饰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陈志伟.天津大学 2014
[3]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D]. 田远.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地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研究[D]. 李通.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重庆市人口流动对其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 钟世川.重庆工商大学 2011
[6]海安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研究[D]. 朱日胜.扬州大学 2009
[7]地方政府在城乡统筹战略中的职能深化[D]. 谢飞.重庆大学 2007
[8]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D]. 卢国伟.西安理工大学 2007
[9]贫困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研究[D]. 廖礼华.湖南师范大学 2006
[10]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研究[D]. 杨平.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9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99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