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20:47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更加成为教育热点。文中县域内是指与城市相对的农村地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政府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薄弱环节和短板在农村。当前农村教师面临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吸引力不足的困境。教师主观社会地位作为教师的一种主观知觉,与教师的健康、工作密切相关。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一环,对建设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8个省35个县的57181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调查对象,以了解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研究目的,以公平理论与相对剥夺感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及访谈等调查研究手段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状况进行主观社会地位整体描述,以SAS 9.3统计软件为工具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就提高农村教师主观社会地位、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
(二)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亟待提高的现实
(三) 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社会分层与社会地位
(二) 主观社会地位(阶层认同)
(三) 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地位
(四) 教师社会地位
(五) 教师主观社会地位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主观社会地位
(二) 教师主观社会地位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1.丰富我国城镇化转型期社会分层理论
2.丰富教育管理理论
(二) 实践意义
1.探索县域内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实际状况
2.为提高农村教师主观社会地位提出合理建议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公平理论
二、相对剥夺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四、变量选择与测量
(一) 因变量
(二) 自变量
(三) 数据处理与模型建构
1.零模型(Model0)
2.解释模型(Model1)
3.解释模型(Model2)
4.解释模型(Model3)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现状
(一) 量化数据分析
1.总体教师的现状
2.不同类别教师的现状
(二) 访谈资料分析
1.与理想比—现实差距较大
2.横向比—低于公务员
3.纵向比—不比从前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因素的零模型
(二)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1.经济地位因素
2.权力地位因素
3.声望地位因素
(三) 价值观因素
1.生活态度因素
2.社会比较满意度
(四) 社会地位获得因素
1.先赋因素
2.后致因素
3.制度结构因素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显著
(一) 经济地位因素
(二) 权力地位因素
(三) 声望地位因素
三、价值观因素是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社会地位获得因素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显著
(一) 先赋因素
(二) 后致因素
(三) 制度结构因素
第五章 建议
一、教师自身,调节自我与发展自我
二、学校层面,改善工作条件
三、社会层面,增加理解与支持
四、政府层面,完善机制与保障权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36580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
(二) 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亟待提高的现实
(三) 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社会分层与社会地位
(二) 主观社会地位(阶层认同)
(三) 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地位
(四) 教师社会地位
(五) 教师主观社会地位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主观社会地位
(二) 教师主观社会地位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1.丰富我国城镇化转型期社会分层理论
2.丰富教育管理理论
(二) 实践意义
1.探索县域内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实际状况
2.为提高农村教师主观社会地位提出合理建议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公平理论
二、相对剥夺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四、变量选择与测量
(一) 因变量
(二) 自变量
(三) 数据处理与模型建构
1.零模型(Model0)
2.解释模型(Model1)
3.解释模型(Model2)
4.解释模型(Model3)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现状
(一) 量化数据分析
1.总体教师的现状
2.不同类别教师的现状
(二) 访谈资料分析
1.与理想比—现实差距较大
2.横向比—低于公务员
3.纵向比—不比从前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因素的零模型
(二) 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1.经济地位因素
2.权力地位因素
3.声望地位因素
(三) 价值观因素
1.生活态度因素
2.社会比较满意度
(四) 社会地位获得因素
1.先赋因素
2.后致因素
3.制度结构因素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显著
(一) 经济地位因素
(二) 权力地位因素
(三) 声望地位因素
三、价值观因素是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社会地位获得因素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显著
(一) 先赋因素
(二) 后致因素
(三) 制度结构因素
第五章 建议
一、教师自身,调节自我与发展自我
二、学校层面,改善工作条件
三、社会层面,增加理解与支持
四、政府层面,完善机制与保障权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36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73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