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06:34

  本文选题:循环经济 切入点:SWOT分析 出处:《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枯竭的速度越来越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循环经济构建了环境和经济同时发展的新桥梁,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在对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实地调研和对循环经济与工业共生知识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融合了循环经济、工业共生、生态工业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了 SWOT矩阵分析、工业共生模式构建等方法,开展了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分析总结了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有关现状三大方面,包括工业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已有的现实基础,为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共生发展模式打下了基础。第二、对上述总结的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现状进行SWOT矩阵分析,剖析了产业园区的现有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工业区内可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第三、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制定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然后从整个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总体出发,综合考虑每个行业,进行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业共生模式总体规划研究,再分别从工业体系、服务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出发,进行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业共生子模式构建研究,最后阐述了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业共生初步效果。第四、分别从组织、管理、技术、资金、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实施保障的措施。本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构建出的循环经济工业共生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最后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循环经济工业共生模式实施时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大多数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mode makes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faster and faster,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circular economy has built a new brid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and the review of the knowledge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this paper adop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normative research combin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symbiosis,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so on, and synthetically applies SWOT matrix analysis, industrial symbiotic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ree aspect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area.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existing realistic foundation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l. Secondly, the SWOT matrix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which has been summarized abo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expound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may be faced in industrial zones.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basic goal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is formulated. Then,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considering each industry synthetically,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industrial symbiosis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industrial zone is studied. Then, starting from the industrial system, service industry system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ystem, resp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mbiotic sub-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downstream of Haihe River is studied. Finally, the primary effec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is described. 4th, from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capital,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s of propaganda, education and social supervision, th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zon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aihe River. The industrial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certain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an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when the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symbiosis mode is put into practice.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of most industrial parks in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巧;迎接“循环经济”的到来[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2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3 李剑;;人与自然在循环经济中握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4 ;何谓“循环经济”[J];求知;2003年02期

5 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6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7 ;环保总局四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8 田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关系如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9 李颖,杨慧敏;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10 张力,卢平书;关于钨制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点思考[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新型青钢[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2 刘国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一)——兼论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层面[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二)——运用“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钱进强;;试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我国循环经济2008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7 王厚亮;;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践[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岑生;;竖立循环经济理念 创建生态示范行业[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诸大建;;在新发展观的平台上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友;专家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献策[N];安徽日报;2005年

2 ;循环经济:奋力崛起新机遇[N];安徽日报;2005年

3 石中元;初露端倪的循环经济[N];北京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庆国;循环经济的圈一定要画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郭军;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与立法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鲁潍;“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记者 郭文生;天津推行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周雁凌 庄家成;山东八项措施力推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季昆森;将循环经济的原理渗透到环保工作中[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记者 原二军;循环经济改变发展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夏鹏;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朴明洵;韩国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青;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建治;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郑欣;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晨;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分析及我国策略[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37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37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2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