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社会保障对消除残疾歧视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深圳和东莞市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3-29 11:43

  本文选题:残疾歧视 切入点:社会救助 出处:《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文章以广东省深圳和东莞市的调查为基础,从制度视角出发,重点考量社会保障制度对消除残疾歧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个体因素中,年龄、宗教信仰、残疾程度等与残疾歧视呈显著相关;当控制个体特征变量,分步引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助残政策等制度变量后,低保和临时困难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残疾歧视,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者所感知的残疾歧视程度高于一般人群;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消除残疾歧视;社会福利与残疾歧视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助残政策满意度与残疾歧视呈负相关关系。文章认为,消除残疾歧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政府在加大残疾人社会政策倾斜性配置力度的同时,必须转变社会保障的供给理念和践行模式,引领社会各界共同构建残疾歧视的多元消除机制,为残疾人增权赋能。
[Abstract]:Based on a survey of Shenzhen and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n the elimination of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individual factors, age, religious belief,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When controlling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and introducing 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disability policy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B) minimum and temporary hardship assistance to a certain extent reinforces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nd includes persons with minimum or temporary assistance who perceive higher levels of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and old-age insurance systems contributes to the elimination of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nd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ability policy satisfaction and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must change the social security supply concept and practice mode, lead the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multiple elimination mechanism of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nd empower the disabled.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残疾人媒介使用、参与及增权效果研究”(编号:13CSH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9.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晓莉,李浩;日本社会福利组织及其运行系统[J];民政论坛;2000年06期

2 石硕;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3 ;魁北克的社会福利金[J];出国与就业;2002年15期

4 郑贤俊;;论法治与社会福利的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5期

5 周庆行;张新瑾;;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6 周庆行;张新瑾;;论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周庆行;张新瑾;;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周庆行;张新瑾;;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曹燕;;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相关的社会福利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02期

10 彭华民;万国威;;推动对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的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苏东斌;;走向“有限福利”——兼评香港社会福利中的体制性障碍[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古金卓;;关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政策以及对商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3 周芳华;;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创新发展服务新模式[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C];2010年

4 郝彩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贵阳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钱国亮;;台湾养老机构考察[A];老龄产业研究文集[C];2012年

6 陈小强;赵培庄;;开展社会福利标准化研究 推动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栾卉;;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取向:重返福利国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虎;;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族性二元结构探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辛;“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的”[N];南方周末;2007年

2 陈毅聪;漳浦社会福利中心将试水“公建民营”[N];闽南日报;2013年

3 记者 陈小艳 代桂云 通讯员 唐晨;社会福利获取由“门槛式”向“均等化”过渡[N];人民政协报;2014年

4 黄凯;市社会福利中心昨奠基[N];南通日报;2007年

5 钟振宇;“社会福利界”更名了[N];四川日报;2008年

6 陶杰;瑞士强化社会福利机制[N];经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莉莉;社会福利中心撑起养老保护伞[N];闽东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静莹;筹建社会福利中心[N];汕头日报;2010年

9 驻站记者 郑小文;喀旗社会福利中心与老人“心贴心”[N];赤峰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吴振荣;市社会福利中心成老人乐园[N];金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兰;城镇老人社会福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郝晓猛;“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D];河北大学;2015年

3 李纯;养老机构社会化现状、问题及建议[D];复旦大学;2014年

4 窦兆珩;“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研究及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雍菊萍;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6 王章佩;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福利资源的整合——中国三个个案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孙晔;欧洲国家社会福利旅游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8 石党云;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越川佑子;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中日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田贤锐;村庄视角下老年人协会福利供给功能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0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80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