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运动员“尚武”精神的反思
本文选题:体育人才 + 竞技体育 ; 参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运动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运动员"尚武"现象,是对"尚武"精神的悖离与亵渎,反映着文化教育的缺失。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培育和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人格修养、精神涵养,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运动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社会保障不力,引发了充满暴力色彩的"尚武"现象,给社会和谐和公众利益带来严重危害。减少和预防"尚武"现象的滋生和漫延,应着重提升学历层次、增强法纪素养、强化社会保障、创新管理文化,促进运动员个性化成长和竞技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
[Abstract]:Athlet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Athletes'"martial arts" phenomenon is a contradiction and blasphemy to the spirit of "martial arts", reflecting the lack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lie in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athlete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personality accomplishment, spiritual self-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The lack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results in the lower educational level of athletes, lower overall quality, weak concept of law and discipline and weak social security, which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martial arts" which is full of violence and brings serious harm to social harmony and public interests.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breeding and spread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martial arts", we should focus on rais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strengthening the accomplishment of law and discipline,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culture,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 growth of athlet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作者单位】: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G8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朝新;刘俊一;;论体育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0期
2 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宿继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3 马德浩;季浏;David L.Andrews;;激进与断裂: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李忠义;史兵;;教育的疏离与回归——竞技体育价值诉求缺失与补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侯海燕;;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的缺失与重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陈碧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体育思想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虞重干;刘炜;匡淑平;谢燕歌;张霞;王鲁蛟;;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年07期
8 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罗嘉司;屈晓宇;;法治视角下退役运动员出路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潘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目标、原则、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隆霞;;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运动员“尚武”精神的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钟永锋;;“体育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钟永锋;胡亦海;;竞技运动教育的价值结构与价值要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4 王东;;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模式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李庆新;张国栋;;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10期
6 张诚;;试论竞技体育中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其培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7 蔡传喜;汤立许;;尚文与尚武: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笔透检视[J];体育科学研究;2016年05期
8 王小鹏;梁同福;王会儒;;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育探索[J];运动;2016年17期
9 王静;李恩荆;;论“学训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6年04期
10 原黎君;;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情况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宿继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2 任昭君;;汉画像石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06期
3 陈晓兵;李伟;;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3年06期
4 马德浩;季浏;David L.Andrews;;激进与断裂: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刘靖;虞定海;;民国武侠小说与武术发展的互动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李永明;;近代以来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2期
8 马波;;“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9 陈碧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体育思想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臧知非;;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J];江汉论坛;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宝军 ,智学 ,李长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11期
2 王春河;;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09年10期
3 杜雪萍;;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2年11期
4 张安民;《教育问题研究》简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王笑禹;;国内高校人文社科教育问题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05期
6 张德民;;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新课程(下);2013年06期
7 刘默,汤丹剑,朱建中;网络社会的教育问题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5年02期
8 肖万飞;马正卿;王栋;孙国徽;;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成果纵横;2007年01期
9 周海涛;围绕新问题 研究教育学——读《教育问题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0 张立宝;;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教育;2010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项玉红;项赠;;贵州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贵阳花溪麦坪乡麦坪中学为研究样本[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学龄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问题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汤永鸿;;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4 崔学华;;中国流动少年儿童融入城市教育问题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颖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俊霞;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何雪燕;新转制居民子女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张婷;云南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5 吕伟东;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长华;沈阳市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丽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葛培;《新青年》中的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朱跃;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陈杨;初中生语言规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6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76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