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栗子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
本文选题:栗子房镇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伴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及扩大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复杂性和选择性的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困扰辽宁省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正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中,首先是阐述国内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然后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栗子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当前栗子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归纳并总结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的缺失、劳动力培训不足和务工成本过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栗子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与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职业培训和减轻农民负担等。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fac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With the expansion of scale and the speed of expansi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selectivity. The problem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puzzling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ir life,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We must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is to expla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n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Lizifang Tow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Through the data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Lizifang Town, sum up and summarize the va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fer is low, the social security is lacking, the labor force training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labor cost is too high,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re analyzed. Finall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Lizifang Tow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lightening the burden on farmers, etc.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忠;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J];乡镇经济;2001年02期
2 范小玉;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调研世界;2001年06期
3 李玉山;;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学理论;2002年06期
4 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韩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肖立新;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8 游鹄;云关乡农民增收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3期
9 周广森;抓好五大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3期
10 陆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J];经济论坛;200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春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泽敏;杨晓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及其效果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国炳;黄大学;;湖北省农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解决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芝;尹继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朝晖;陈琳;;基于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教育发展思考[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流向及特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张随榜;李博;张之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民工组织管理[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萱 孙昂;江苏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N];中国财经报;2006年
2 田逢春;去年云南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实习生 董瑶 本报记者 代乐;我省去年转移培训12.7万农村劳动力[N];贵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红;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省十届人大代表 彭曼君;推进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N];湖南日报;2007年
6 崔传义;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任平;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质的飞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8 郭雄伟;我市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N];商洛日报;2007年
9 谷嫦瑜;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技能型转变力度[N];渭南日报;2007年
10 田逢春;全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许晓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许碧;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谢希俐;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薛从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财政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成玉;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薛锋;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4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91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