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北京红十字会的组织实践及其现实启示(1928-1949)

发布时间:2018-07-05 00:21

  本文选题:近现代 + 北京红十字会 ; 参考:《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红十字会对于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红十字会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重要分会,北京红十字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秉承人道博爱的宗旨,在战争救护、贫困救助、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当今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当今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观点,对北京红十字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所进行的史实性质的梳理,以及对于它产生的重要现实启示的研究,整体而言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文主要依据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力图还原北京红十字会在1928-1949年特定时期的组织实践,探索其起源与发展、制度建设、人道活动等方面,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尝试分析以北京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我国红十字事业的基本特点、社会功能、历史贡献等,并以史论今思考北京红十字会的组织实践对于今天产生的现实借鉴意义。由此,本文尝试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北京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在战争救护、扶助民生、人道救援,特别是完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方面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幕,其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价值。第二,北京红十字会立足于民众的实际需求,不论是战时救助伤兵,还是在和平时期的赈济赈灾,其人道实践都是以救助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为基本追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三,北京红十字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红十字会以及其他性质的慈善组织,在不断的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于自身特色的制度建设和活动内容,是近现代中国慈善事业走向制度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必然趋向的一个生动缩影,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慈善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不容忽视的历史借鉴;第四,北京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从实践角度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等相关理论的普遍使用价值和真理指导价值,促使我们坚定信念,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以此增强人民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Abstract]:The Red Cro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in China,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so the Red Cro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28,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in the areas of war rescue, poverty relie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keeping with the tenet of humanity and fraternity.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public welfa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owever, in the light of Marxist theorie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ombed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s well as the study of its important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n the whole, it is not systematic and deep enough. Therefore, based on the original materials such as archive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is paper tries to restore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of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in the specific period from 1928 to 1949, and explores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umanitarian activities, and so on,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 And with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ocial function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Red Cross cause i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eijing Red Cross practice for today'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a resul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d Cross cause in China, the Beijing Red Cross has long been in the field of war rescue, support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umanitarian relief. In particular, perfecting the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tabilizing the society left a splendid scene. Its emergenc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strong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realistic value. Second,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people. Whether it is in times of war or in times of peace, the humanitarian practice of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is to help the vulnerable groups,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tabilize the society as its basic pursuit.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hird,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d Cross Society and other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f other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ctivities. It is a vivid epitome of the trend towards institution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hilanthropy in modern and modern times.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cha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me into power. Fourth,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eijing Red Cross Societ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it has fully proved the universal use value and truth guiding value of relevant Marxist theori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urges us to firmly believe, to continue to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Marxist theory, and to effectively solve livelihood proble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t roa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Dream 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哲;广东专家学者座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学术研究;2001年07期

2 梁渭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文献[J];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3 陈东运;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J];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4 侯衍社;面向未来 发展创新——“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讨会”述要[J];学术界;2001年02期

5 陈卫平;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1年10期

6 辛华,李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李贵,孙秀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微[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8 马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又一新境界 学习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J];前沿;2002年07期

9 聂资鲁;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J];学海;2002年01期

10 朱敏彦;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J];党政论坛;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葛序太;杨士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卓敏;;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性[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4 李建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冯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关系的一点思考[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纪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八十年[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赵丽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机制及其运用[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顾海良;;做好“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工作[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宋晓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风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徐崇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几点认识[N];吉林日报;2010年

3 纪宝成;努力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N];人民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斯敏;“尽心尽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锋;坚定理论自信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北京大学教授 梁柱;一部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的新著[N];光明日报;2013年

7 陈学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看家本领”[N];解放日报;2013年

8 实习记者 赵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代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惠吉星 王彦坤;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河北日报;2002年

10 何树宏;为什么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始终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淑香;中国共产党民主反腐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赵兴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媛;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方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郑娜;以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为视角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鲁思琪;论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坤;马克思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医学院;2015年

5 黄毅;恩格斯晚年理论探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李佳芹;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东西方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段瑞芳;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慰陈;北京红十字会的组织实践及其现实启示(1928-1949)[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单体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红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掌握群众[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2098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098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c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