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山西省分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企业年金 + 意义 ; 参考:《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体系建设的不断成熟,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发明显,随之而来,各级政府为逐步完善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大针对养老机制的投资以保障其民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于1991年开始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政策,逐渐的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我国构建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年金则成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加大对企业年金业务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伴随着银行转型战略结构、调整经营结构,进一步推进了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上世纪初我国初步确定了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其中企业年金养老保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于银行其它传统业务而言企业年金具有如下特点:利润高、稳定收益、风险小且不会占用较大的资金。因此这一中间业务受到了国际上各大银行的推崇。毋庸置疑21世纪整个银行行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企业年金业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以及个人客户与企业客户间,企业年金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年金业务还具有稳定社会,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社保体系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产生和发展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和组织框架的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为突破口,重点剖析了企业年金业务,结合案例分析法,以山西省分行业务发展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具体分析了企业年金收入与拔备前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相关性问题,重点分析了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对银行的好处,具体包括社会效益、间接效益以及直接效益,剖析了该业务的综合效益。结合中国工行山西省分行加快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策略,明确指出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重要意义,即全面提升银行、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Abstract]: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continuous maturity of the soci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ging trend of the popul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llowed by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soci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pension system to ensure it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our country began to develop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insurance policy in 1991, gradually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ension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enterprise annuity becomes the top priority of supplementary endowment insuranc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strategic structure of bank transformation, the adjustment of business structure,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China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ree major pillars of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dividual savings endowment insurance, enterprise supplementary pension insurance and national basic old-age insurance. Among them enterprise annuity endowment insu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mpared with other traditional banking businesses, enterprise annuit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igh profit, stable income, low risk and no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As a result, this intermediary business has been respected by the world's major bank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whole banking industry has formed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21st century. Enterprise annuity plays a full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money market and capital market and between individual customers and enterprise customers. In addition, the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also has the stable society, the perfect social endowment security system, the promotio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development, the commercial bank brings the unceasing profit growth point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s the commercial bank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CBC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as the basic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CBC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ICBC Shanxi Branch as a breakthrough.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combined with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with Shanxi branch business development data to carry out an analytical study,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enterprise annuity income and pre-reserve profit, intermediate business income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benefits of developing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to the bank, including social benefit, indirect benefit and direct benefit, and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the business.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in Shanxi Branch of China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enterprise annuity business, tha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anks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an all-round way.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F8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检查企业年金经办情况的通知[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2 ;加快建立我省企业年金制度——全省企业年金工作座谈会在邵武召开[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年08期
3 牟达泉;李宇;;企业年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3期
4 凌波;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课题简评[J];中国金融;2003年22期
5 金雁;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张峻源 ,孙清岩;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突破口[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年11期
7 赵建华;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年金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03年06期
8 刘燕生;企业年金的定位[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15期
9 姚林元,张洪菊;企业年金呼之欲出——建立石油企业年金制度展望[J];中国石油企业;2003年08期
10 蔡文武;郭济莺;王国强;;企业年金从基础起步[J];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梅;;企业年金的企业契约性质及制度供给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2 岳文瑞;;科学管理与决策是理事会建设的核心内容[A];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3 郑琼;;浅谈规范铁路企业年金日常管理[A];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4 茹静;;关于企业年金档案管理的思考[A];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5 庹国柱;朱俊生;;关于企业年金几个问题的探讨[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6 陈华良;贾蓓;;现行企业年金模式的受益人权益保护框架初探[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钱振伟;丁江萍;;创新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警示[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薛仲;;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国际经验与我国改革实践[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一飞;;企业年金客服渠道建设与优化[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实务卷)[C];2010年
10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资金营运部课题组;曹琦;徐圣钧;;企业年金管理模式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苗燕;企业年金“三冷”“三热”现状堪忧[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副部长 刘海华;推行企业年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北京首放;企业年金三大投资偏好[N];证券日报;2004年
4 深圳证券信息公司 赵 迪;由401K条款想到企业年金[N];证券日报;2005年
5 马玉荣;企业年金的快乐童年[N];证券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齐心;相关标准仍未出笼 企业年金合规入市尚待明年[N];财经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崔帆;千亿企业年金投资如何取向[N];财经时报;2005年
8 记者 董凤斌;企业年金操作稳健[N];中国证券报;2005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秉文;企业年金治理的标尺[N];中国证券报;2005年
10 记者 董凤斌;企业年金大幅减仓A股 平稳过渡或已开始[N];中国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维全;中国企业年金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祁新娥;我国企业年金筹资、投资模式选择及其会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孟宁;我国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陈静;企业年金会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洪娟;企业年金受益人理论、模型及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6 林晓红;中国企业年金运营协同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7 彭雪梅;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8 高战胜;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郭磊;中国企业年金投资战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姜蕾;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似玉;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动力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张军;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芮秋会;信托型企业年金监管制度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刘洁;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优化选择[D];复旦大学;2008年
5 程冰冰;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介晋芳;我国中小企业年金设计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彦彬;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李萍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田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翔宇;我国企业年金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8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09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