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镇化水平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城镇化 + 可持续发展 ; 参考:《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城镇化与全球化、信息化被视为当今发展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标志。城镇化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如果还继续遵循原来的发展思想是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本文在搜集、梳理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方法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空间布局理论等基本理论,界定了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从微观上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具体分析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科教发展、生态稳定、人口聚集、空间布局六个基本反馈环,通过系统分析理清了城镇化的发展机制和具体影响因素,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及文献计量学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降维和客观赋权,计算出综合指数和各个维度的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样本的指数进行分类。最后,应用实例分析,以评价结果为根据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本文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城镇化的发展机制,介绍了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分析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使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促进城镇化的研究深入发展;其次本文建立了城镇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对城镇化水平评价工作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curr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the symbol of world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f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follow the original thought of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evaluation of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nd comb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 the theor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o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are define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using the idea of system dynamic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concretely analyzes six basic feedback loops of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social security, scienc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stabil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urbanization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lev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bibliometric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index of each dimension are calculated by factor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index of different samples is classified by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om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introduces the design idea and analysis method of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irstl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level is supplemented and perfected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search. Secondly, the dynamic model of urbaniz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not only has the certain academic significance, also has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ppraisal work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孙自强;河南城镇化目标模式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06期
4 任柏强,黄焕文,许经勇;有关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1年08期
5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6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7 芮明;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矛盾[J];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8 林志平;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9 俞东毅;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俞燕山;制度创新与小城镇的发展[J];改革;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戚建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城镇化凸显大市场 电信业宜早抢先机[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不容乐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我州今年重点发展10个小城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民资托起南疆农垦小城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54%——城镇化达到新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方县城镇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5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10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