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我国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购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2:5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开始逐渐加快;而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技术的逐步提高,又会促进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不断减少,需要护理照顾的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对老年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往的老年服务供给主体以家庭为主,政府起补缺作用。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部分年轻人忙于工作而无力照顾老人,所以面对不断增长的老年服务需求,家庭已经无力满足。老年服务问题开始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在老年服务问题中,目前需求最为迫切、需求内容最为复杂的是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深入发展使我国老年残疾人数量快速增长,残疾人步入老年也扩大了老年残疾人的数量。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老年残疾人更是兼具年老、残疾的双重弱势,因此,老年残疾人是老年人和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人群,他们属于社会边缘群体,其服务需求亟待满足。更有学者认为:老年服务问题实际上就是老年残疾人的服务问题。老年残疾人存在经济、照料、医疗、心理、融入等多方面的生存风险,养老服务需求主要有经济救助需求、医疗及康复需求、日常照料需求、专业护理需求、心理慰藉需求、信息及设施无障碍需求等等。总体来说,我国老年残疾人服务的需求量较大,需求内容复杂性、专业性强,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作为供给主体的家庭作用却在不断弱化,其他服务供给主体目前发展也比较缓慢,暂时还无法满足社会对老年残疾人服务的需求,因此,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政府在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方面的供给比较匮乏,制度亟需改革。我国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政府负责,但是,一方面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发展速度快、需求量大,内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服务供给的责任全部交给政府会给政府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庞大,办事程序复杂,且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供给服务竞争性不足会导服务生产成本增加,政府直接供给模式无法适应现在大规模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供给要求。所以,传统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包揽的单一供给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政府职能运行机制,尽快找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制度以促进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制度的发展,缓解供需矛盾。首先,政府职能角色从小政府转向大社会、从“划桨”转向“掌舵”,在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政府从服务直接供给者逐渐转化为公共服务的规划者、评估者、监督者,将服务生产的角色让渡给社会;其次,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需要不断扩大,从以家庭为主政府为辅转向家庭、社区、市场、政府等多元主体供给,这样可以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残疾人提供多层次、有竞争性、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面对日渐尖锐的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福利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开始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相比政府直接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供给效率,一方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将政府从繁琐的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使政府职能更加集中,实现权力的回归,集中精力于制度设计、资金配置、监督等宏观制度建设,强调政府的优势职能,整体来看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将其服务生产职能让渡给社会,由于市场存在竞争,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会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率、行政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目前国际上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比较常见的选择,所以,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方法之一,采用政府购买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方式,是解决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问题比较可行的方法,也是在老年残疾人服务供给中体现政府责任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案例的借鉴,主要从制度运行保障、制度运行流程、制度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政府购买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初步制度架构,希望能够为我国政府购买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我国老年残疾人服务事业的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6;D669.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邦贵;应重视对残疾人的扶贫[J];创造;2003年07期

2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在残疾人事务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年09期

3 中实;让残疾人远离贫困[J];走向世界;2003年04期

4 邹麦秋;发展残疾人事业 努力奋斗奔小康[J];湖南文史;2003年12期

5 马波;;建设以权利为本的残疾人事业的思考[J];中国残疾人;2003年12期

6 李民,卢连才;浅谈残疾人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J];中国残疾人;2004年07期

7 肖磊;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J];中国残疾人;2004年11期

8 许礼来;;与时俱进 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J];改革与开放;2005年12期

9 王镇 ,发泉;太阳·土地·人——大连市2004年残疾人工作奏鸣曲[J];中国残疾人;2005年01期

10 李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残疾人工作[J];中国残疾人;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松根;;残疾人事业的核心:精神智力的优化、救助、康复和开发——残疾人大脑文化初探[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玉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广东省残疾人职业教育[A];盲人按摩教育、医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3 陈凯;王莹;;残疾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4 陆德阳;;近代上海残疾人事业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刘振杰;;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彬彬;;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蒋瑞明;王兴平;;民生优先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就业空间初探——以南京老城区残疾人就业空间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湛中乐;苏宇;;论任务分配规范对残疾人的保障[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得义;马建莲;;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金国 赵靖平;残疾人的心理不平静[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陈嘉;构建扶助残疾人政策体系[N];嘉兴日报;2005年

3 记者 周健;五项举措替残疾人解忧[N];安康日报;2007年

4 张建勋邋赵国波;温江构建全方位残疾人保障体系[N];成都日报;2007年

5 高怡;姚安县倾心为残疾人服务[N];楚雄日报(汉);2007年

6 李民 (作者系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发展残疾人事业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N];河北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继续开拓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N];华夏时报;2006年

8 李俊辉;合水健全残疾人救助帮扶体系[N];陇东报;2007年

9 赵敬羚;重视残疾人事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文敬;残疾人何时能免费乘车[N];联合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张延辉;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肖昕茹;上海市残疾人社会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相自成;中国残疾人保护法律问题历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兰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D];南开大学;2008年

6 宋相鑫;人的发展视角下农村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文彬;市辖区政府残疾人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韩俊华;吉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晓芳;残疾人社会保障区域比较分析——山西与全国的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乐;山东省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孙斌辉;残疾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程丽;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纪磊;郑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瑾;城镇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调查与问题[D];西北大学;2010年

9 吴晖;长沙市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龙;云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44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344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