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rural land transfer,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applies relevant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Taking Heze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changes of farmland transfer,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urbanization in Heze City,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1, as well as their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autocorrelation and moving average prediction is used to predict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s of the subsystem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mplex system from 2012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ubsystem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in the city has different three stages from 2000 to 2011. In general, the city is in the parallel period of excessive harmony and maladjustment recession. From 2012 to 2014,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subsystems gradually declined from a mild maladjustment recession to a near-maladjusted recess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in the city is still very prominent, the im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is still grim, farmland circulation, The slow process of labor force transfer is the main bottleneck that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typ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3XMZ059)
【分类号】:F321.1;F249.2;F29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2 吴玉鸣;柏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3 丁敬磊;刘光远;;基于熵值法的农户耕地流转影响因素指标权重分析——以山东菏泽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7期
4 吴跃明,张翼,王勤耕,朗东锋;论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年01期
5 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1998年04期
6 项锦雯;陈利根;;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6期
7 赵旭;;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两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4期
8 李萍;谭静;;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1期
9 赵东龙;;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再思考——对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年05期
10 赵凯;赵强军;;西安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宏瀛;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车亮亮;李悦铮;韩雪;;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景观协调度研究——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3期
3 刘小琴;刘洪玉;;1998~2008年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5 高天虹;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段学军,陈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7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8 王怡;;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国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9 饶戎;;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1期
10 黄应绘;;中国城乡差距的区域差异量化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陆培东;潮汐汊道系统及环境响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雪铭;城市人工地貌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峙山,汪天翼,白跃武;生态经济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主要技术途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3期
2 陈雷;周敬宣;李湘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3 黄亚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4 赵旭;刘小平;薛姝;;两型社会视角下湖南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5 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6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7 陈育霞,黄亚平;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8 魏立华;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9 欧雄;冯长春;沈青云;;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刘晓丽;班茂盛;宋吉涛;刘海燕;;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综合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霞;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春江;彭士萍;马文斌;;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周莹莹;刘传哲;;耦合协调度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求索;2011年05期
3 卢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度”评价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4 程华;李莉;陈丽清;;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3年06期
5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6 李小彬;;武汉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杨天明;卢文汉;;江苏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13期
8 童玉芬;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9 郑蔚;;海西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规模协调度动态变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续竞秦,吕永成;广西“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运迎霞;田健;;可持续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协调评价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钱利英;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比较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况卫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4 黄飘飘;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陈琼;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高健;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动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7 温雪茹;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邓玲玲;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袁博;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水平测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张闪闪;河南省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协调度分析[D];中原工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410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41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