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析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征用土地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失地农民问题凸显,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社会保障缺失,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生存环境恶化,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不高。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民工 社会保障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九十年代处曾发生过两次“圈地热”,失地农民问题那是就已经存在,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在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成为失地农民的补偿的形式。因此,失地农民的许多问题被掩盖,问题和矛盾并未激化。至2000年以后,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把农业用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由城市化而引发的失地农民、农民工问题浮出水面。在不同的时期失地农民的问题表现不同,在这着重探讨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一、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失地问题就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二元政策,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或三七的城乡格局。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上的收益成了农民最根本、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土地在维持农民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不稳定的,它为后来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①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的“圈地热”,但在政府计划安置下征地单位按指标录用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就业同货币、住房、划地一样,成为失地补偿的形式。因此,失地农民的众多问题被掩盖,矛盾并未激化。
直到2000年以后“圈地浪潮”又一次到来之时,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以种种合法或非法的、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剧增。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征地安置补偿费代替了招工指标。农民土地被征用后,不再由政府给予就业安置,而是按市场经济的法则自寻出路。②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1.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
就业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就业问题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现实就业情况看,失地农民客观上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农业劳动者大多数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制度性安排下的农民身份,注定了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失地农民必须放弃原有的职业,寻觅新的城市就业。而现代企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工人,失地农民从农民转变成工人,大多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竞争意识薄弱,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大多在知识、技术、年龄、体力方面不占优势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
国家明文规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是征地前必须做好的工作。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有多种。货币安置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做法。货币安置,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失地农民已经丧失了土地所带来的保障,,同时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上。虽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的改进,但对于失地和半失地农民来说,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医疗问题。政府尽管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但由于起点低,微薄的医疗保险费用对失地农民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3.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其生活的保障由其所承包的土地承担。土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又是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财产。当农民失去土地时,也就失去了这一基本保障。由于目前我国土地征用普遍是政府主导,往往群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土地商品使用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失地农民所得赔偿、补偿不但要解决当前生活、子女教育问题,购置房屋所需,还要解决今后养老问题。从各地的现实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既享受不到土地带来的生活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4.生存环境恶化
新阶段失地农民面临的新状况就是环境的恶化。在被征用的土地当中,一部分是用来建造厂房,这些土地被廉价征用后建造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长远发展。在失地农民生活区附近建造垃圾场等,随意堆砌工业垃圾。甚至安置的失地农民的工作环境恶劣污染严重,没有基本的劳动安全保障措施,严重损害失地农民的身心健康。
5.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不高
在一项对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失地农民尤其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就业状况、居住条件等满意度都不高。③
三、思考与建议
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重功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被征用,农民除了获得一部分一次性经济补偿外,相应的社会保障缺失,生存环境恶化,他们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障及其后续的子女教育问题便成了后顾之忧。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就业机会的获得则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而这些失地农民大都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寻找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并且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所以这些失地农民就成了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人员。从长远看,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势必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成了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今后实行最严厉的土地保护制度,使土地有序流转;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保障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切实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安置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安全网络系统,保障失地农民更好发展融入城市生活。(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注解
①张青.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5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2010.12
③张青.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5
考文献:
[1]章友德.我国失地农民问题十年研究回顾 [J]:上海大学学,2010.3
[2]张青.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201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2010.12.05
[4]周培萍.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及政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盛高民.失地农民若干问题讨论[J]:嘉兴学院学,2004.3
[6]马娜,唐娜.耕地占用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J]:网络财富,2010.6
[7]刘冬梅.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及原因分析 [J]:全国商情,2006.6
[8]易国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J]:改革与战,2009.7
[9]郭素玲.论失地农民发展权缺失的原因及补偿措施[J]:经济纵横,2007.8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4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