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中国共享发展理念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1:12
【摘要】:发展理念是对发展实践的引领,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中国转型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是,再科学的发展理念如果不能被认真贯彻落实,不能内化为民众普遍的价值认同,进而不能外化为道德修养的外在实践,那么理念终将无法真正落实。因此,塑造共享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试图在全面分析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解决塑造这一理念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塑造?塑造什么?怎么塑造?塑造共享发展理念,首先是由理念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从理论上讲,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延续与升华,是对现代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从实践上讲,它是对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创新,是对民众共享发展成果诉求的回应与践行,并为实现中国梦与民族振兴提供发展的方向指引与具体路径。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显示出解决中国发展难题的思想努力。它试图把人们从传统的社会发展理念,即共享与发展是无法并行不悖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发展观念的变革。其次,共享发展理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宏观上来看,有利于国家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共享发展理念是党与政府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国家层面探讨共享发展理念的塑造问题,就是要从规范与约束政府自身的行为出发,并从根本上转变党与政府的发展观念,超越物本主义的负面影响,消除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社会痼疾问题,努力实现全民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中观层面来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发展的共享性。塑造共享发展理念,要着重从制度公平性层面出发,解决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非共享性问题,使共享成为一个明确的社会原则,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微观层面来看,理念塑造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的提升与行为模式的改变。个人是共享发展理念得以实现的微观基础,从国家发展大局、社会发展方向与个人共建共享的价值的视角对微观个体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在整体上利益的一致性,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共享发展的顺利实现提供群众基础与动力。共享发展理念,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与西方的福利制度或包容性发展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理念的核心“发展的人民性与共享性”明确了它的社会主义属性,因此,理念塑造具有独特的中国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理念塑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者、倡导者与执行者,是理念塑造的主导者,党的执政地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对共享发展理念塑造形成有力推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亦为理念塑造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文化多样化、利益多元化与国内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复杂背景下,能否真正塑造成功也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党和政府自身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共享意识薄弱之困,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价值观之困,多维利益下社会阶层的凝聚之困等,都对理念塑造形成冲击。针对理念塑造中存在的问题,要在深入研究理念接受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社会转型的特征,从加强党与政府的自身建设、文化浸染、制度完善、微观主体的理念培育、舆论营造等多方面探寻凝聚共享的社会共识与塑造共享发展理念的路径组合。首先要增强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塑造,实现理念塑造的国家主导。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不能自发完成,必须在政府的调控乃至主导下完成,政府本身的职能与自身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在理念塑造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要切实发挥其在理念塑造中的引领与榜样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增强责任意识,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以共享发展为目标,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其次要充分利用文化对一个民族与个人的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并对其做现代的转化,为理念塑造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再次,公正的制度是共享发展理念得以实践的基础,理念的塑造与践行需要合适的制度环境来支撑,因此要完善公平正义的的制度供给,为理念塑造提供理性规范;第四,最广泛的民众对理念的接受程度,是理念塑造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宣传教育,获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认同,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最后,在新媒体时代,要发挥主流媒体在思想与理念传播、价值观构建中的引导作用,营造共享发展的舆论环境,并大力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为理念塑造开辟新的实践模式,最终形成共享发展的强大舆论场,并凝聚成全民意识,使共享发展理念入脑入心,最终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年06期

2 粟超;;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超越[J];改革与开放;2018年17期

3 肖思懿;;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J];四川建材;2018年10期

4 王盼;杨鹏飞;;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J];唐山文学;2018年10期

5 葛祥邻;;关于炎帝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理论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6 佳雨;;炎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J];宝鸡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7 冯家臻;;冯家臻同志的祝辞[J];宝鸡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8 本刊编辑部;;《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系列丛书》出版[J];宝鸡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蚌埠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存兴;;美学思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A];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C];2016年

2 欧皓;;文化五维度理论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组织管理沟通的影响[A];“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7年

3 陈珊怡;;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A];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12年

4 王五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的责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5 徐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6 王雪燕;张绍旭;程国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使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7 孙启泮;;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于东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9 程旭锋;;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念币包装设计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王修智;;中国传统文化之官道[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清俐 王梅琳 孙秦敏;专家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韩业庭;无台词表演展现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8年

3 孙佳山;网络文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插翅“出海”[N];中国文化报;2018年

4 本报特约撰稿人 龙远兵 易航;舍得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N];华夏酒报;2018年

5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顾e

本文编号:2773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773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