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政府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2:3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逐渐成为舆情信息散布的渠道和“观点集散地”,而互联网络开放、隐匿的特性极易导致舆情事件转化为公共危机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舆情预警是政府进行网络危机管理的前瞻性行动,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为避免危机事件爆发、遏止危机事件的恶化提供积极引导,政府重视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是新时期适应时代要求、维护社会稳定的应有之举。作为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近年来备受关注,与此相关的技术系统研制层出不穷,网络舆情预警受到了包括中央层面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的研究基于风险社会、政府治理、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首先进行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并鉴别出其隐匿、自由、非理性的特征,通过客观剖析我国网络舆情风险激增、矛盾类型集中、传播载体更迭的现状,进一步剖析当前形成的“三位一体”的互联网管理工作格局;其次分析当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分析标准多元化、系统功能同质化等方面的弊端,指出我国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联动不足的舆情预警缺陷。文章根据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预警机制的构建,针对当前网络预警机制的设计缺陷进行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具体社会领域内的各类问题作为网络舆情主题指标选取的参考依据,并创造性地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分析这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指标体系,从而将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分级警报体系、处置预案体系共同纳入到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之中,实现舆情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高效性。最后,综合美国、韩国等国的实践经验,突出法律法规、行业自律、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呼吁政府强化治理理念,其他网络舆情主体提高自律、协同参与。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工作系统性的加强,以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共同构成指标体系,并通过社会保障领域指标的细化凸显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现实可行性。随着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关注度的升温,在政府部门及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将逐渐臻于完善,并对网络文化的净化产生积极作用。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63;D669
【部分图文】:

政府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图1?—?1;與巧与與论巧关系??

中国网,普及率,互联网


5.94亿,持续稳定増长态势。中国网民的数量占总人口?48.?8%,也就是说在主体上网络舆??情占据了公众的48.?8%,虽然从人数上来说不能代表全部舆情,但考虑到网民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及职业分布,其代表性不容置疑。相关数据如下图(图1-2):??W周小情池谈网络舆倩预巧机制的完善肿媒体观察,2014〔0巧??口剛哗.关于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及客体分析邮法制与经抓2012间:81-83??11??

过程,舆情,意见,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回顾络舆情不经过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湖直接走向现实社会。任何突热议到成为全国性的公共话题一般用时较短,在这其中网络。他们是网络意见的炮制者和推动者,意在使某种网络意见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意见和形成团体。??舆情的发展过程??的发展往往会因其诱发原因的差异,而逐渐经历形成、高涨、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彭知辉;;政府视域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反思[J];情报杂志;2014年09期

2 徐迪;;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3年10期

3 喻国明;;构建社会舆情总体判断的大数据方法——以百度海量搜索数据的处理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年07期

4 李佼瑞;李浩;;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兰月新;邓新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8期

6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肖群鹰;朱正威;;危机预警中的政府信息管理与调控——基于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08期

8 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7期



本文编号:2877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877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