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新闻反转剧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7:51
   最近几年,新闻反转剧现象甚嚣尘上,愈演愈烈。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初次统计出新闻反转剧现象。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统计出炉。2013年新华网评选出“十大新闻反转剧”;2014年新华网评选出“四大新闻反转剧”,观察者网评选出“八大新闻反转剧”;2015年人民网评选出“十大新闻反转剧”;2016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更是评选出“上半年20起反转新闻”;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经济网评选出“十大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各自具有不同的起因和发展经过,但当其发展成一种新闻现象,被以年度、半年度的形式进行评选,当新闻出现时,公众甚至不再直接相信新闻的信息,而是慢慢地等待新闻发生反转,并无奈地开玩笑道:如果新闻不反转就不再是新闻。面对如此荒诞、岌岌可危的新闻传播环境,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做更加深入、透彻地分析。本文通过对2015——2016年新闻反转剧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反转新闻本质是新闻失实,具有“集中于社会新闻”、“事件信息与舆论一同‘反转’”等特征。并且,新闻反转剧因其“反转”特质,形成模式更加复杂,具有“一次反转”和“两次反转”两种模式,“一次反转”中又分为“单中心体反转”和“双中心反转”。新闻反转剧具有事件信息和舆论双重反转,不断产生的原因也较为复杂,涉及到媒体策划新闻、倾向性表达,公众群体极化、参照点选取不当,社会信任危机、怨恨情绪高涨等诸多因素。反转新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给事件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侵犯其隐私,也伤害公众善意和信任,削弱了媒体公信力,损害了新闻自由。因此,我们不能对新闻反转剧现象放任不管,应从媒体、公众及社会方面同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媒体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完善新闻报道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及时疏导网络热点事件,正确引导舆论;公众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消费素养;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并通过提高制度的公正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效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促进我国传播生态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学位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写作难点及解决的方案
2 新闻反转剧现象概述
    2.1 新闻反转剧概念界定
    2.2 新闻反转剧的特征
        2.2.1 新闻类型集中于社会新闻
        2.2.2 话题的特性高于事件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
        2.2.3 有“视频”为证与新闻真实的不对应
        2.2.4 新闻事件或人物被“标签化”
        2.2.5 媒体和公众全程参与
        2.2.6 事件信息与舆论一同“反转”
    2.3 新闻反转剧形成模式
        2.3.1 一次反转
        2.3.2 二次反转
3 新闻反转剧现象成因
    3.1 新闻反转剧中媒体操作失范
        3.1.1 利益操纵,策划、编造新闻
        3.1.2 迎合受众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抢发快讯
        3.1.3“拿来主义”,忽视核实查证
        3.1.4“再查证”路径不正确
        3.1.5 刻板印象,主观臆断
        3.1.6 倾向性表达,表示立场
    3.2 新闻反转剧中公众行为失范
        3.2.1 UGC:碎片化的信息,使事实受到肢解
        3.2.2 认知参照点选取不当,错误判断
        3.2.3 角色污名化:基于“刻板印象”内置标签
        3.2.4 网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走向
        3.2.5 理性悬置,催生“群体极化”
    3.3 社会根源
        3.3.1 媒体时代下的“注意力”竞争更加激烈,引发媒体焦虑
        3.3.2 社会结构性问题突出,社会价值共同体的解构
        3.3.3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4 新闻反转剧现象消极影响
    4.1 危害当事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4.2 伤害公众善意和信任,加剧社会焦虑
    4.3 削弱媒体公信力
    4.4 损害新闻自由
5 新闻反转剧规避策略
    5.1 媒体:重塑新闻专业主义,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5.1.1 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5.1.2 完善新闻报导机制,确保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5.1.3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5.1.4 及时疏导网络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5.2 公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5.2.1 提高信息消费素养
        5.2.2 提高信息生产素养
    5.3 政府:多举措治理媒体、网络及社会隐患
        5.3.1 制定更为详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5.3.2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正确、及时地引导舆论
        5.3.3 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新生;;新闻不可戏剧化[J];青年记者;2009年19期

2 何加正,唐维红;人民网如何强化核心竞争力[J];中国记者;2005年06期

3 ;热烈祝贺人民网创建十周年(1997.1.1-2007.1.1)[J];中国报业;2007年03期

4 雷跃捷;胡宇杰;;人民网改版:新面孔 新高度[J];传媒;2011年03期

5 王向令;;聚全社会之智慧 为人民网发展“谋势”——访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官建文[J];新闻战线;2011年05期

6 詹新惠;;说说人民网上市这件事[J];青年记者;2012年13期

7 ;人民网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近七成[J];青年记者;2012年33期

8 李静;人民网全新改版[J];新闻战线;2003年07期

9 董盟君;争做抗“非典”报道的网络“排头兵”——人民网:抗击“非典”报道再显影响力[J];新闻战线;2003年07期

10 李静;人民网全新改版 新版亮相[J];电子科技;2003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婧宏;人民网雾霾报道研究(2012-2014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碧雪;网站的慈善业负面题材报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耀;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栏目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4 王钊;人民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变化研究报告[D];南京大学;2016年

5 尹忠伟;人民网微博新闻的叙事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6 崔田田;基于受众满意视角的人民网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7 向英婷;人民网PX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杨柳;话语分析视域下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对8.12天津爆炸事故报道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9 薛红;人民网新疆频道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10 乌伊汉;人民网对民族地区重大社会政策报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3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883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