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9 01:59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业多种功能,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农业多功能的演变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复杂影响。以山东省为例,选取2004年、2011年、2017年三个时间截面,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错位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县域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分别呈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的增长态势,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呈持续下降和先降后升的下降趋势。(2)研究期内,农产品供给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对农业资源禀赋依赖较强,分别呈现出沿平原—丘陵—山地递减与递增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影响较大,时空差异明显。(3)各驱动因子对于同一功能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方向与强度存在差异,引发农业各功能结构的变化。基于功能视角提出山东省农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分区优化策略。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微增态势,总增长率为5.78%(图2)。2004—2011年,粮食供给能力增幅达40.72%,带动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7.01%;非粮供给能力下降5.22%。2011—2017年,粮食与非粮供给能力均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带动农产品供给功能下降1.16%;供给稳定性持续上升。从空间错位指数上看(表2),2004—2017年粮食供给能力、非粮供给能力与农产品供给功能的空间错位指数相差不大,且明显小于供给稳定性,反映出粮食供给能力与非粮供给能力共同塑造了农产品供给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作用力势均力敌。如图3所示,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4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西麓与北麓平原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区。2004—2011年,除地级市市辖区及周边等地区外,其余69.77%的县域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2011—2017年,增长型县域占比达49.31%,主要集中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平原、鲁东丘陵以及黄河三角洲(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等地。2017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呈现出以鲁东丘陵—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北麓平原—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为主体的“半环状”空间格局。
如图3所示,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4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西麓与北麓平原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区。2004—2011年,除地级市市辖区及周边等地区外,其余69.77%的县域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2011—2017年,增长型县域占比达49.31%,主要集中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平原、鲁东丘陵以及黄河三角洲(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等地。2017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呈现出以鲁东丘陵—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北麓平原—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为主体的“半环状”空间格局。2.1.2 经济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演进及其影响因素[J]. 鲁莎莎,刘彦随,秦凡. 地理学报. 2019(10)
[2]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J]. 房艳刚,刘本城,刘建志.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3]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J]. 王赛男,李建鸿,蒲俊兵,霍伟杰,张陶,黄思宇,袁道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4)
[4]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 蔡昉.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9)
[5]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理论模型设计[J]. 胡小宁,谢晓振,郭满才,王继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6]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J]. 谭雪兰,安悦,苏洋,周国华,贺艳华. 地理科学. 2018(05)
[7]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 黄季焜.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3)
[8]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张英男,龙花楼,戈大专,屠爽爽,曲艺. 地理学报. 2018(03)
[9]东盟旅桂“客流量—景区—酒店”空间错位及演变[J]. 陈乔,程成,田芮凡. 经济地理. 2017(09)
[10]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J]. 许凤娇,吕晓,陈昌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9)
本文编号:3006077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微增态势,总增长率为5.78%(图2)。2004—2011年,粮食供给能力增幅达40.72%,带动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7.01%;非粮供给能力下降5.22%。2011—2017年,粮食与非粮供给能力均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带动农产品供给功能下降1.16%;供给稳定性持续上升。从空间错位指数上看(表2),2004—2017年粮食供给能力、非粮供给能力与农产品供给功能的空间错位指数相差不大,且明显小于供给稳定性,反映出粮食供给能力与非粮供给能力共同塑造了农产品供给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作用力势均力敌。如图3所示,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4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西麓与北麓平原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区。2004—2011年,除地级市市辖区及周边等地区外,其余69.77%的县域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2011—2017年,增长型县域占比达49.31%,主要集中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平原、鲁东丘陵以及黄河三角洲(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等地。2017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呈现出以鲁东丘陵—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北麓平原—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为主体的“半环状”空间格局。
如图3所示,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农产品供给功能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4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西麓与北麓平原等农产品生产优势区。2004—2011年,除地级市市辖区及周边等地区外,其余69.77%的县域农产品供给功能上升。2011—2017年,增长型县域占比达49.31%,主要集中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平原、鲁东丘陵以及黄河三角洲(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等地。2017年,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区呈现出以鲁东丘陵—胶莱平原—鲁中南山地北麓平原—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为主体的“半环状”空间格局。2.1.2 经济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演进及其影响因素[J]. 鲁莎莎,刘彦随,秦凡. 地理学报. 2019(10)
[2]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J]. 房艳刚,刘本城,刘建志.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3]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J]. 王赛男,李建鸿,蒲俊兵,霍伟杰,张陶,黄思宇,袁道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4)
[4]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 蔡昉.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9)
[5]生态技术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理论模型设计[J]. 胡小宁,谢晓振,郭满才,王继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6]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J]. 谭雪兰,安悦,苏洋,周国华,贺艳华. 地理科学. 2018(05)
[7]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 黄季焜.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3)
[8]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张英男,龙花楼,戈大专,屠爽爽,曲艺. 地理学报. 2018(03)
[9]东盟旅桂“客流量—景区—酒店”空间错位及演变[J]. 陈乔,程成,田芮凡. 经济地理. 2017(09)
[10]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J]. 许凤娇,吕晓,陈昌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9)
本文编号:3006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00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