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华侨农

发布时间:2021-03-07 01:02
  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侨农


图1.1双第华侨农场区位地图(地图图片来源于奥维地图)

旧址,小学,华侨


51图3.1双第小学旧址(邓永珍拍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场内办学是对归难侨群体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内政治生活中,归难侨群体被定义成“居城市、小集镇阶级成分比较复杂的群体”。一些刚回国的归侨确实不太适应国内的生产生活,一些甚至不会进行生产劳动,在思想上也比较排斥。对归难侨群体的思想教育也是当时侨务政策的关注点之一。双第华侨农场在思想教育上采取以下5个方式:(1)小型会议、座谈会以及大会为辅地进行正面教育。(2)干部分片分户,包干深入到户访问,个别教育,并与他们一起参加劳动了解其思想动态。(3)充分利用其组织中的积极因素,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对表现好的、劳动积极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树立旗帜;对落后者则进行个别帮助、批评,或通过会议不指名地批评。(4)组织慰问参观。(5)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活动。①到1981年,在华侨农尝工厂中小学教师配备上,每班以35名学生计算,普通小学每个班配1.22名教师,普通初中每个班配2.25名教师,普通高中每个班配2.6名教师。②但是,华侨农场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低于县办学校,多数归侨非常担心子女前途,不少人要求出国。双第华侨农场申请由华侨大学、暨南①双第华侨农场:《国营福建省龙海县双第华侨农场工作总结一九六0年度工作总结(61)龙双农办字001号》,1961年1月2日。②双第华侨农场:《关于办好华侨农尝工厂中小学和职工业余教育的通知》,1981年5月26日。

华侨,农场,机械厂


59新定位双第华侨农场的发展方向。因此,龙海市地方政府结合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山清水秀、奇石怪崖的自然风光,曲径通幽、湖光山色的秀美景色,以及尾声整洁、民风淳朴、具有独特的闽南特色与浓郁南洋风情等优势,①逐渐淡化工业企业发展,以保护双第生态环境为主要立足点。改变华侨农场计划生产、封闭运营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华侨农场对外开放力度,以市场需求为生产经营导向,转变发展定位布局与生产经营理念。第一产业方面,引进外来投资发展优质高产农业,如寨仔管理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洲仔管理区村民自发大面积发展种植蔬菜、玉米、香芋、姜等经济作物。第二产业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全场拥有1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家。②第三产业方面,在《龙海市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为“将秀美山川胜景与闽南南洋文化想融合,辅以悠长源流的历史文化,构建三位一体的厦漳后花园和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旅游接待地”。图3.2双第华侨农场纽德莱机械厂(肖伊然拍摄)2009年3月,龙海市地方政府领导在双第华侨农场进行调研,在协调解决加快双第华侨农场发展的会议中提出,由副市长牵头,协调国土、建设等部门和双第华侨农场进行统筹运作。③随后,双第华侨农场由“环境促工业”发展观念转变成为限制工业项目引进。①双第华侨农场:《关于南靖至龙海告诉公路东泗互通建设连接线通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申请报告》,2009年。②双第华侨农场:《双第华侨农场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打算》,2009年。③双第华侨农场:《龙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协调解决加快双第华侨农场发展相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2009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学视野中的难侨经济适应机制探究——以云南省甘庄苗族难侨为例[J]. 郑宇,胡梦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国有农场土地开发与利用中政府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A农场与B农场为例[J]. 覃雅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17)
[3]从“印尼村”现象看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文化再适应[J]. 胡修雷.  世界民族. 2017(02)
[4]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J]. 黎相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01)
[5]战后东南亚排华运动再探析:基于种族支配的视角[J]. 王九龙.  东南亚研究. 2016(01)
[6]归难侨、过路客与国家公民——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汕丰华侨农场归难侨分析[J]. 姜振逵,刘景岚.  理论月刊. 2016(01)
[7]制度型族群聚集与多向分层融入——基于广州南涌华侨农场两个归难侨群体的比较研究[J]. 黎相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越南排华运动(1975年—1986年)的原因探析[J]. 罗雪珍.  红河学院学报. 2013(04)
[9]归侨的归属感研究——以广西来宾市华侨农场为例[J]. 陈云云.  八桂侨刊. 2012(02)
[10]香港归侨社团调查报告[J]. 张文奎,许金顶.  八桂侨刊. 2011(02)

硕士论文
[1]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D]. 邓永珍.华侨大学 2017
[2]回归与重铸—宾川太和华侨农场归侨的文化适应[D]. 杨茂桦.云南大学 2014
[3]重建家园:在祖国不在家乡[D]. 孔结群.暨南大学 2008
[4]福建武夷华侨农场研究[D]. 王旖旎.厦门大学 2007
[5]建国后中国政府安置归难侨工作研究[D]. 梁姣.广西师范大学 2006
[6]从双第华侨农场的发展看福建华侨农场的发展和未来前景[D]. 吴文智.厦门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68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068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