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调发展视域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09:28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提出从城乡平均发展水平及城乡差异情况两个维度出发,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以《中国统计年鉴》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等同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同样存在"胡焕庸线之困",并且面临着差距逐渐拉大的风险。(2)我国仍有近50%的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与城乡差异情况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3)各区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存在问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即各区域社会保障差异均较大,但短板各不相同(东部主要为社会服务水平,西部为经济发展水平,中部为基础设施水平,东部为生态环境)。最后,提出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03)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二)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三、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 组合评价模型
1. 熵值法
2. 主成分分析法
3. Borda模糊法
(三) 协调度模型
(四) 协调发展度模型
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排名分析
(二) 各地区协调度分析
(三) 各地区城乡平均发展水平及差异化发展情况分析
五、主要结论及发展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发展建议
1. 立足顶层设计, 理清各项政策关系, 实现提速增效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2)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3)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2. 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切实方案, 实现精准提升
(1) 基础设施问题
(2) 生态环境问题
(3) 特色化发展问题
(4)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保存争新, 实现以人兴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 刘国斌,朱先声. 税务与经济. 2018(03)
[2]从乡村振兴战略看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 康永征,薛珂凝.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3]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 杨渔樵,方俊,吴春虹. 统计与决策. 2018(06)
[4]“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J]. 陈明星,隋昱文,陆大道,刘卫东. 科技导报. 2018(03)
[5]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 熊湘辉,徐璋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2)
[6]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 吴穹,仲伟周,张跃胜.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1)
[7]新时代大国空间治理的构想——刍议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路径[J]. 周岚,施嘉泓,崔曙平,赵庆红. 城市规划. 2018(01)
[8]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益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评价与比较[J]. 缪小林,王婷,程李娜.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04)
[9]运用层次分析法解析复杂网络下的电子商务——以大众点评网为例[J]. 薛玉林,吕廷杰,齐佳音,陈霞.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李红波,张小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6)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实证研究[D]. 郑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山东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D]. 豆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D]. 刘珊.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1307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03)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二)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三、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 组合评价模型
1. 熵值法
2. 主成分分析法
3. Borda模糊法
(三) 协调度模型
(四) 协调发展度模型
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排名分析
(二) 各地区协调度分析
(三) 各地区城乡平均发展水平及差异化发展情况分析
五、主要结论及发展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发展建议
1. 立足顶层设计, 理清各项政策关系, 实现提速增效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2)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3)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2. 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切实方案, 实现精准提升
(1) 基础设施问题
(2) 生态环境问题
(3) 特色化发展问题
(4)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保存争新, 实现以人兴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 刘国斌,朱先声. 税务与经济. 2018(03)
[2]从乡村振兴战略看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 康永征,薛珂凝.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3]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 杨渔樵,方俊,吴春虹. 统计与决策. 2018(06)
[4]“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J]. 陈明星,隋昱文,陆大道,刘卫东. 科技导报. 2018(03)
[5]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 熊湘辉,徐璋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2)
[6]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 吴穹,仲伟周,张跃胜.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1)
[7]新时代大国空间治理的构想——刍议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路径[J]. 周岚,施嘉泓,崔曙平,赵庆红. 城市规划. 2018(01)
[8]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益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评价与比较[J]. 缪小林,王婷,程李娜.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04)
[9]运用层次分析法解析复杂网络下的电子商务——以大众点评网为例[J]. 薛玉林,吕廷杰,齐佳音,陈霞.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10]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李红波,张小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6)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实证研究[D]. 郑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山东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D]. 豆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D]. 刘珊.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1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27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