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5:15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养老保障 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构建 养老资源缺失 农村


【摘要】: 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农民应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洼地,目前只是处于制度探索和起步阶段。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并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养老依靠的主要是家庭和个人,只有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能享有不多的养老金。上世纪90年代起,政府试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但最终效果不好。以上两个事实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起点。 农村老年人生活困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养老资源积累不足。中国政府曾经长期采取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式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被限制于相对弱势的农业生产部门,长期以“工农剪刀差”向国家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特别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生产积极性被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制度严重压抑,这是农民养老资源积累不足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国家采取了歧视性财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城乡二元反差。因此国家有责任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相应的补贴。这也决定了中国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要综合立足于福利和保险两个方面,而不能只依赖保险。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失败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教训,反映出存在一些制约制度建立的深层次原因。相对于目前中国的国力,当初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国家确实还不富裕,但不能因此将这次失败完全归因于经济因素,农民缺乏政治发言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但取决于经济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因素,很多国家都是在不太富裕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单就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而言,也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着很多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积极变化,不但有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有政治文明的进步,这些为建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系统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研究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农民工的养老保障状况值得特别关注,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很多情况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倒成为了制度不健全的受害者。具体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很多农民工参保又退保,实际上没有享受到制度的任何好处,其统筹账户的资金也不再属于他所有。数千万人的退保行为背后的因素是制度缺陷。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工特点并保障其利益。农民工的相当部分最终还会回归农村,通过适当设计可以把他们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于最终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可以引导其加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设立单独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弊大于利。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一个最大危险是制度碎片化的凝固,这从长期讲危害很大。在目前的制度实践中,因为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各地分别建立了差异较大的各种保险制度。这些制度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各有不同,各地区之间,尤其是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更是差异巨大。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邻近地区,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尽相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已经形成。同时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这种碎片化的制度还没有固化。中央政府对其进行整合的阻力还比较小,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时间窗口。如果各地制度趋于凝固,则再进行任何改革都会阻力重重。以法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在整合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时都遭到失败,其国家发展也受制于碎片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国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在制度建立初期就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目前政治、经济等各种条件都已具备,正是建立全国层面的农村养老保障系统的历史时机。 对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国外经验的梳理借鉴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农村养老保障已经形成了福利型养老保障、保险型养老保障和救助型养老保障等几种形式。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有较大帮助。世界银行提出了“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它汇集了世界各地实践经验和智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中国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中央政府财力支撑的非缴费型养老福利金制度,其出发点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一种补偿,使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于这一层次的资金来源问题,本文提出用国家存量财富来建立相应的养老基金,而不应建立在当期的财政收入之上。第二层次是缴费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政府适当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农民自愿参加。根据缴纳费用通过精算关系决定未来的待遇。以上两个层次的制度都面向所有的农村居民,也包括农民工,其统筹层次是国家级的。第三个层次是地方资金支撑的救济制度,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制度,以家计调查方式确定受益人,另外也以适当形式吸引NGO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运用AHP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的一系列对策建议:成立最高层次制度推进机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优化管理运营体制、进行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一、设计了全国统一、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二、提出了利用国家存量财富为农民提供非缴费型福利养老金的养老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构建 养老资源缺失 农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323.89
【目录】:
  • 中文摘要12-14
  • 英文摘要14-17
  • 1 引言17-27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17-19
  • 1.1.1 研究背景17-18
  • 1.1.2 研究目的18
  • 1.1.3 研究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9-23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9-21
  • 1.2.2 国内研究综述21-23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23-27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3-25
  • 1.3.2 研究的方法25-26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26-27
  • 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27-40
  • 2.1 基本概念27-29
  • 2.1.1 风险与社会风险27
  • 2.1.2 老年人与养老27-28
  • 2.1.3 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28-29
  • 2.1.4 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29
  • 2.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规律29-31
  • 2.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9-30
  • 2.2.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规律30-31
  • 2.3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31-36
  • 2.3.1 社会养老的政治经济理论基础31-33
  • 2.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理论33-35
  • 2.3.3 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35-36
  • 2.4 世界银行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36-39
  • 2.4.1 社会风险管理和社会保护理论36-37
  • 2.4.2 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概述37-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3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现状与分析40-71
  • 3.1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40-42
  • 3.1.1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概述40-41
  • 3.1.2 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41-42
  • 3.2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项目42-48
  • 3.2.1 农民养老保险42-44
  • 3.2.2 农民工养老保险44-45
  • 3.2.3 失地农民养老养老保障45-46
  • 3.2.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46-47
  • 3.2.5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47
  • 3.2.6 村干部养老保险47-48
  • 3.3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探索48-58
  • 3.3.1 总体情况介绍48-49
  • 3.3.2 典型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情况49-57
  • 3.3.3 经验和启示57-58
  •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8-64
  • 3.4.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58-60
  • 3.4.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缺陷60-62
  • 3.4.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展望62-64
  • 3.5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64-70
  • 3.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65-67
  • 3.5.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落后的深层原因67-69
  • 3.5.3 新的政治经济条件带来制度改进空间69-70
  • 3.6 本章小结70-71
  • 4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71-81
  • 4.1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类型与模式比较71-73
  • 4.1.1 主要类型71-72
  • 4.1.2 模式比较72-73
  • 4.2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介绍73-77
  • 4.2.1 发达国家的三支柱模型73-74
  • 4.2.2 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74-75
  • 4.2.3 法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75-76
  • 4.2.4 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76-77
  • 4.3 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77-78
  • 4.4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启示78-80
  • 4.5 本章小结80-81
  • 5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约束和优势81-101
  • 5.1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约束81-95
  • 5.1.1 农民养老资源积累严重不足81-87
  • 5.1.2 多重差异导致的制度碎片化87-91
  • 5.1.3 地方与中央权责不匹配91-94
  • 5.1.4 城镇养老保障改革滞后的影响94-95
  • 5.2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优势95-100
  • 5.2.1 中国拥有强大的中央财力95-98
  • 5.2.2 建立全国统一制度的阻力较小98-99
  • 5.2.3 政治制度和低起点优势99
  • 5.2.4 巨大潜在收益提供的改革动力99-100
  • 5.3 本章小结100-101
  • 6 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101-136
  • 6.1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101-125
  • 6.1.1 农村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分析101-107
  • 6.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分析107-109
  • 6.1.3 对制度构建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09-122
  • 6.1.4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22-125
  • 6.2 制度目标和设计原则125-127
  • 6.2.1 制度目标125-127
  • 6.2.2 制度设计原则127
  • 6.3 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127-129
  • 6.4 第一层次为非缴费福利型养老保障129-132
  • 6.4.1 实行非缴费福利方式的理由129-130
  • 6.4.2 非缴费福利保障的资金来源130
  • 6.4.3 具体制度内容130-132
  • 6.5 第二层次为农村保险型养老保障132-134
  • 6.5.1 完全累积制养老保险的优点132
  • 6.5.2 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132
  • 6.5.3 具体制度内容132-134
  • 6.6 第三层次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134-135
  • 6.6.1 地方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134
  • 6.6.2 充分发挥NGO的补充救济作用134-135
  • 6.7 本章小结135-136
  • 7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136-141
  • 7.1 成立最高层次的制度推进机构136
  • 7.2 积极构建法律制度体系136-137
  • 7.3 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137-138
  • 7.4 施行相关配套政策改革138-139
  • 7.4.1 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政治影响力138
  • 7.4.2 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138
  • 7.4.3 调整土地利益分配138-139
  • 7.4.4 完善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139
  • 7.5 本章小结139-141
  • 8 结论141-143
  • 致谢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0
  • 附录150-15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宗胜;周云波;任国强;;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2 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J];湖湘论坛;2003年01期

4 胡豹,卫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村经济;2005年10期

5 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7 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5期

8 刘连环,田平凤,魏志敏;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4年02期

9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812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812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