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对法治中国的理论追求和实践阐释

发布时间:2017-02-23 15:19

  本文关键词: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法治中国的理论追求和实践阐释

法治中国是2014年法学界最为热门的主题。对法治中国的理论追求和实践阐释,凝聚了中国法学界的满腔热情和创新精神。中国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透射出非凡的智识、过人的洞见和神圣的担当,集中体现为四个维度。

在理念上,这批成果是法治道路、法治制度和法治理论三位一体的创新产物。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季卫东所著《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作为“法治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旨在通过法治重新塑造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以一元的法律体系来支撑多元化的权力结构,使得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通过统一的法律规则而运转自如、协调相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载体。

在方法上,这批成果反映了分析实证主义和实质价值论相互结合的需要。分析实证主义源自古罗马的注释法学,为法的科学性、逻辑性奠定了根基。在罪刑法定之现代法治理念下,注释法学依然散发着青春活力。从《犯罪通论》《刑罚通论》再到《百罪通论》,中国当代注释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武汉大学教授马克昌及其传人,以刑法规定的百余罪名为解释对象,对各罪给予了中外立法比较、理论争点归纳以及实务疑难问题的提炼解答,其注疏之精细,,堪称分析实证法学的典范。网络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构成对秩序与权利的威胁。从价值哲学出发,清华大学教授张明楷撰写的《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刑法的谦抑与张扬应当相得益彰,不可因刑法的谦抑而无视或轻视对网络侵权与犯罪的惩罚。

在理路上,这批成果体现了抽象法治与具体法治相互衔接的要求。以法治改革尤其是司法改革为主线,学术的兴奋点始终聚焦于中国现实难题。四川大学教授顾培东推出《再论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构建》,反思了“地方化”“行政化”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限度。法治要有顶层设计,亦需探幽入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必丰在《城镇化中土地征收补偿的平等原则》中反思了现有法律制度在理论基础上的偏误,即注重事实上平等即物质利益平等,而不是形式平等即法律上平等,不符合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一个富有创见的答案是,以土地市场价为标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间的物权平等、农民个人与政府、农民与市民间法律上的平等,并提出了土地使用权入股和按期补偿的新方式。

在场域上,这批成果回应了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相互统合的现实关切。以刑事既判力为样本,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鹏鹏在《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中重点解析了内在机理与外在实践问题。从法律史上全面追溯英美法系极为严苛的“禁止双重危险”和大陆法系的“刑事既判力”或“一事不再理”及其区别,厘清理论误解,从而塑造中国刑事诉讼程序安定理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在《资本制度变革下的资本法律责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读》中,结合中外公司制度之特色,提出公司法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并未否定资本制度的基本原理和与之相关的股东出资义务和责任。武汉大学教授何其生的《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中的公共政策》,创造性地设计出确定公共政策的六种方法,回应了国际民商事法治实践中的国家利益底线问题,势必为国家相关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对法治中国的理论追求和实践阐释


  本文关键词: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44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