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RD人员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21:03
本文以研发(R&D)人员为研究对象,以人文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国R&D人员的“区域分布特征”、“行业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国R&D人员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别对中国R&D人员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在时间尺度上,利用增长率和极差分析得出,2000-2010年这十年期间,中国R&D人员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占世界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于2008年中国R&D人员总量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另外按活动类型分类中,试验发展活动人员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按执行机构分类中,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但是中国R&D人员中研究人员的数量有待提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层面,东部地区的R&D人员增长速率最快,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在六大经济区域中,中南地区的R&D人员增长速度最快。而2000年之后中国省域R&D人员相对增长速度差异在逐步缩小。在空间尺度上,运用基尼系数分析发现,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的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平衡。在六大经济区域层面,R&D人...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发产业相关理论
2.2 产业集聚理论
2.3 空间结构理论
2.4 人才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2.4.1 人才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
2.4.2 人才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人才流动特点
2.4.4 人才集聚环境
2.5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2.5.1 研究对象
2.5.2 研究范围
2.5.3 数据来源
第3章 中国R&D人员空间集聚分析
3.1 中国R&D人员发展现状
3.1.1 中国R&D人员总量增长特征
3.1.2 中国与国外R&D人员对比分析
3.1.3 中国R&D人员活动类型及执行部门分类
3.1.4 中国R&D研究人员总量特点
3.2 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时空演化规律
3.2.1 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空间集聚
3.2.2 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增长率分析
3.3 中国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时空演化分析
3.3.1 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空间集聚
3.3.2 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增长率分析
3.4 中国R&D人员的省域集聚特征
3.4.1 基于基尼系数分析
3.4.2 冷热点格局分析
3.4.3 相对增长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R&D人员行业地理集中度和省区专业化特征
4.1 中国R&D人员行业地理集中度分析
4.1.1 中国R&D人员行业均衡度分析
4.1.2 中国R&D人员行业空间关联度分析
4.2 中国R&D人员省区专业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R&D人员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 因子变量设定与回归模型构建
5.1.1 变量设定
5.1.2 模型构建
5.2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0 年)
5.2.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2.2 因子提取
5.2.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2.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2.5 结果分析
5.3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5 年)
5.3.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3.2 因子提取
5.3.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3.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3.5 结果分析
5.4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9 年)
5.4.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4.2 因子提取
5.4.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4.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4.5 结果分析
5.5 实证分析结论
5.5.1 经济因素
5.5.2 社会因素
5.5.3 环境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城市群R&D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及空间分异[J]. 曹贤忠,曾刚,邹琳. 经济地理. 2015(01)
[2]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 李莎,刘卫东. 经济地理. 2014(02)
[3]高等教育和人才集聚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J]. 刘林,郭莉,李建波,丁三青. 经济地理. 2013(11)
[4]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 王承云,秦健,杨随. 地理学报. 2013(08)
[5]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J]. 吕拉昌,谢媛媛,黄茹. 人文地理. 2013(03)
[6]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J]. 郭斌,文雯. 经济地理. 2013(02)
[7]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J]. 王承云,张婷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8)
[8]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 马颖忆,陆玉麒,张莉.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2)
[9]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J]. 李双双,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0)
[10]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 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 地理学报. 2011(10)
本文编号:295363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发产业相关理论
2.2 产业集聚理论
2.3 空间结构理论
2.4 人才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2.4.1 人才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
2.4.2 人才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人才流动特点
2.4.4 人才集聚环境
2.5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2.5.1 研究对象
2.5.2 研究范围
2.5.3 数据来源
第3章 中国R&D人员空间集聚分析
3.1 中国R&D人员发展现状
3.1.1 中国R&D人员总量增长特征
3.1.2 中国与国外R&D人员对比分析
3.1.3 中国R&D人员活动类型及执行部门分类
3.1.4 中国R&D研究人员总量特点
3.2 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时空演化规律
3.2.1 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空间集聚
3.2.2 东、中、西三大地带R&D人员增长率分析
3.3 中国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时空演化分析
3.3.1 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空间集聚
3.3.2 六大经济区域R&D人员增长率分析
3.4 中国R&D人员的省域集聚特征
3.4.1 基于基尼系数分析
3.4.2 冷热点格局分析
3.4.3 相对增长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R&D人员行业地理集中度和省区专业化特征
4.1 中国R&D人员行业地理集中度分析
4.1.1 中国R&D人员行业均衡度分析
4.1.2 中国R&D人员行业空间关联度分析
4.2 中国R&D人员省区专业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R&D人员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 因子变量设定与回归模型构建
5.1.1 变量设定
5.1.2 模型构建
5.2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0 年)
5.2.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2.2 因子提取
5.2.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2.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2.5 结果分析
5.3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5 年)
5.3.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3.2 因子提取
5.3.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3.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3.5 结果分析
5.4 中国省域R&D人员集聚实证分析(2009 年)
5.4.1 因子分析前提检验
5.4.2 因子提取
5.4.3 因子信息重叠度分析
5.4.4 回归过程及结果
5.4.5 结果分析
5.5 实证分析结论
5.5.1 经济因素
5.5.2 社会因素
5.5.3 环境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城市群R&D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及空间分异[J]. 曹贤忠,曾刚,邹琳. 经济地理. 2015(01)
[2]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 李莎,刘卫东. 经济地理. 2014(02)
[3]高等教育和人才集聚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J]. 刘林,郭莉,李建波,丁三青. 经济地理. 2013(11)
[4]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 王承云,秦健,杨随. 地理学报. 2013(08)
[5]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J]. 吕拉昌,谢媛媛,黄茹. 人文地理. 2013(03)
[6]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J]. 郭斌,文雯. 经济地理. 2013(02)
[7]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J]. 王承云,张婷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8)
[8]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 马颖忆,陆玉麒,张莉.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2)
[9]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J]. 李双双,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10)
[10]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 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 地理学报. 2011(10)
本文编号:295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95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