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就业分布的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7 19:10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种类和范围也大为扩展。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国家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研究武汉市现有的就业人口分布形态,并通过探讨1982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间武汉市就业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寻找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轨迹和演化机制,为武汉市以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上,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后,借助ArcGIS软件用区位商的方法对就业人口和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进行了可视化显示;对于就业中心的识别主要采用了等值线的方法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进行确定;除此之外还采用了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进行趋势预测;在分析就业分布形态的演变时,主要是借助于ArcGIS软件中的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希望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展示武汉市的就业空间分布形态。在梳理与借鉴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对就业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就业人口总数巨大,就业结构日益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框架
1.3.2 内容结构
1.4 研究地域与数据
2 研究基础
2.1 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模式
2.2 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集聚与扩散
2.2.1 集聚与扩散机制
2.2.2 城市化引导机制
2.3 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效益提高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武汉市就业分布的空间特征
3.1 就业中心的识别
3.1.1 就业中心识别的方法
3.1.2 就业中心识别的结果
3.2 就业密度特征
3.2.1 就业密度分布的总体特征
3.2.2 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模型拟合
3.3 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3.3.1 就业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
3.3.2 分行业的就业人口集聚特征
4 武汉市就业分布的时空演变
4.1 就业分布变动的宏观剖析
4.1.1 分区从业人数增长比较
4.1.2 分产业从业人口的比较
4.2 就业密度分布变化的分析
4.2.1 就业密度变化分析
4.2.2 就业密度变化小结
4.3 就业中心迁移测度与离散趋势分析
4.3.1 测度方法
4.3.2 数据分析
4.4 就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关于武汉就业空间结构特征的总结
5.2 对于武汉未来就业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建设建议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地理学报. 2012(06)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J]. 尹来盛,冯邦彦. 经济地理. 2012(01)
[3]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J]. 王波,甄峰. 人文地理. 2011(04)
[4]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 万鲁河,王绍巍,陈晓红. 地理研究. 2011(06)
[5]转型期长春市就业结构的空间分异[J]. 陈春林,梅林,刘继生,韩阳. 地理科学. 2011(05)
[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撤县设区”:主动适应与被动调整[J]. 高琳. 经济地理. 2011(04)
[7]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J]. 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 人文地理. 2010(03)
[8]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J]. 王新涛. 北方经济. 2009(11)
[9]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蒋伟. 经济地理. 2009(04)
[10]小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特征及空间关系研究——以泗洪县城为例[J]. 贾雁飞,甄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1)
硕士论文
[1]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D]. 张建军.同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343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框架
1.3.2 内容结构
1.4 研究地域与数据
2 研究基础
2.1 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模式
2.2 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集聚与扩散
2.2.1 集聚与扩散机制
2.2.2 城市化引导机制
2.3 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效益提高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武汉市就业分布的空间特征
3.1 就业中心的识别
3.1.1 就业中心识别的方法
3.1.2 就业中心识别的结果
3.2 就业密度特征
3.2.1 就业密度分布的总体特征
3.2.2 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模型拟合
3.3 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3.3.1 就业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
3.3.2 分行业的就业人口集聚特征
4 武汉市就业分布的时空演变
4.1 就业分布变动的宏观剖析
4.1.1 分区从业人数增长比较
4.1.2 分产业从业人口的比较
4.2 就业密度分布变化的分析
4.2.1 就业密度变化分析
4.2.2 就业密度变化小结
4.3 就业中心迁移测度与离散趋势分析
4.3.1 测度方法
4.3.2 数据分析
4.4 就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关于武汉就业空间结构特征的总结
5.2 对于武汉未来就业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建设建议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地理学报. 2012(06)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J]. 尹来盛,冯邦彦. 经济地理. 2012(01)
[3]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J]. 王波,甄峰. 人文地理. 2011(04)
[4]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 万鲁河,王绍巍,陈晓红. 地理研究. 2011(06)
[5]转型期长春市就业结构的空间分异[J]. 陈春林,梅林,刘继生,韩阳. 地理科学. 2011(05)
[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撤县设区”:主动适应与被动调整[J]. 高琳. 经济地理. 2011(04)
[7]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J]. 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 人文地理. 2010(03)
[8]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J]. 王新涛. 北方经济. 2009(11)
[9]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蒋伟. 经济地理. 2009(04)
[10]小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特征及空间关系研究——以泗洪县城为例[J]. 贾雁飞,甄峰.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1)
硕士论文
[1]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D]. 张建军.同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3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98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