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采择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5 13:09
本文关键词:观点采择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观点采择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IAT) 灵活编码模型 混合模型
【摘要】: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题。围绕着刻板印象,研究者们展开了对种族、容貌、地域、职业、性别等多领域的研究,证实了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性。而对刻板印象是否可以被控制和改变还存在争议,对如何有效影响刻板印象的手段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以观点采择为干预手段,探讨观点采择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影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本研究包括了两个部分: 研究一从外显层面上探讨了观点采择策略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通过预实验收集的更适合男性和更适合女性的职业词编制了职业态度调查问卷,比较被试在观点采择策略(要求被试想象并记录自己作为一名女性IT精英或男性幼儿园老师的代表性一天)下,他们的外显刻板偏见得分是否会有所降低。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大学生被试在外显层面上,普遍存在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2)观点采择策略在有效发生时,能够显著降低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如何有效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在外显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即女性被试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要显著低于男性被试,女性被试表现出一定的反刻板印象趋势。 研究二从内隐层面上探讨了观点采择策略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为实验范式,比较被试在改进过后的观点采择策略(想象并记录自己作为一名女性IT精英或男性幼儿园老师受到他人非议时,要如何辩驳)下,被试的内隐效应是否会有显著的降低。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内隐层面上,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显著存在的。 (2)以反驳为主的观点采择策略比想象代表性一天的观点采择策略,,更能激发被试对目标角色的积极评价;观点采择策略虽然不能彻底消除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却可以有效降低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3)性别差异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显著,无论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都存在较强的刻板印象。 (4)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结果的低相关性,表明二者测量的是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外显和内隐两个不同层面。
【关键词】:观点采择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IAT) 灵活编码模型 混合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C91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9
- 2.1 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13-17
- 2.2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17-22
- 2.3 刻板印象心理表征22-23
- 2.4 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机制23-25
- 2.5 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25-29
- 3 问题提出29-30
- 4 实验一 观点采择对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30-38
- 4.1 引言30
- 4.2 预备实验30-31
- 4.3 正式实验31-36
- 4.4 讨论36-37
- 4.5 结论37-38
- 5 实验二 观点采择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38-46
- 5.1 引言38-39
- 5.2 实验方法39-41
- 5.3 结果与分析41-44
- 5.4 讨论44-45
- 5.5 结论45-46
- 6 总讨论46-50
- 6.1 刻板印象信息加工机制的探讨46
- 6.2 刻板印象心理表征的探讨46-48
- 6.3 观点采择影响作用的分析48-50
- 7 总结论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60
- 附录60-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佐斌;温芳芳;;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2 朱亿萧;;名字刻板印象对女性个体吸引力及其个性特征判断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3 王勇慧;女大学生职业角色刻板印象研究[J];青年研究;1999年09期
4 朱鑫亚;;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5 江亚丹;何丽;王晓钧;;研究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7期
6 郑琼梅;“职业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佐斌;刘fE;;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4期
8 葛明贵;性别加工的记忆效应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9 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心理科学;1999年04期
10 秦启文,余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1037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3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