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

发布时间:2017-10-17 03:26

  本文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 社会工作干预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21世纪初开始,人口的城乡流动由个体流动向居家迁徙转变,伴随这一转变,是大量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据国家统计局09年的数据,随父母进城的城市流动儿童约有1000万。这一数量巨大的未成年群体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引起了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对于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城市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学视角主要通过心理学量表对城市流动儿童行为和心理进行测量,然后对城市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研究。然而,作为一门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的新兴学科,社会工作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故进行该研究,既可以拓宽社会工作的领域,丰富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经验,促进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又可以帮助城市流动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和人格,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为其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同时解决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也将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以南京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从社会工作视角在生活习惯和心理认知两方面对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城市流动儿童在生活习惯上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社会,在心理认知方面,城市流动儿童有较高的自我评价,但在情绪认知上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情绪认知进行干预,通过设计六次小组活动和辅之于个案辅导,提高城市流动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和不良情绪处理能力,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社会。另外,在干预结束后通过对工作人员、活动内容、情绪认知和处理三方面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了解干预的效果,总结干预过程,进而探索出适合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丰富本土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和实务方法,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 社会工作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6;C913.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言9-16
  • 1.1 问题与背景9-10
  • 1.1.1 问题背景9-10
  • 1.1.2 问题10
  • 1.2 研究综述10-14
  • 1.2.1 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群体的研究10-12
  • 1.2.2 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群体的研究12-14
  • 1.3 研究的意义14-16
  • 1.3.1 社会意义14
  • 1.3.2 个体意义14-15
  • 1.3.3 专业意义15-16
  • 第二章 研究设计16-20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相关概念16-18
  • 2.2.1 社会适应16-18
  • 2.2.2 专业社会工作18
  • 2.3 研究方法18-20
  • 2.3.1 问卷调查19
  • 2.3.2 访谈法19
  • 2.3.3 实地干预19-20
  • 第三章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和分析20-29
  • 3.1 城市流动儿童生活习惯适应方面21-24
  • 3.2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认知适应方面24-29
  • 3.2.1 自我评价24-25
  • 3.2.2 情绪认知方面25-29
  • 第四章 社会工作干预29-58
  • 4.1 小组工作干预29-54
  • 4.1.1 第一次小组活动31-35
  • 4.1.2 第二次小组活动35-38
  • 4.1.3 第三次小组活动38-42
  • 4.1.4 第四次小组活动42-46
  • 4.1.5 第五次小组活动46-50
  • 4.1.6 第六次小组活动50-54
  • 4.2 个案干预54-58
  • 4.2.1 问题叙述54
  • 4.2.2 资料收集54-55
  • 4.2.3 诊断55
  • 4.2.4 干预目标55
  • 4.2.5 干预过程55-57
  • 4.2.6 与A相关人的配合57
  • 4.2.7 结案与评估57-58
  • 第五章 干预评估58-61
  • 5.1 对工作人员的的评价58-59
  • 5.2 对活动内容的评价59
  • 5.3 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评估59-61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61-63
  • 6.1 结论61-62
  • 6.1.1 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方面61
  • 6.1.2 社会工作干预方式方面61
  • 6.1.3 社会工作对城市流动社会社会适应的干预效果61-62
  • 6.2 讨论62-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宋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教育公平的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梁子浪;王毅杰;;流动儿童城市印象研究——以63份访谈资料为主要参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雷万鹏;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吴新慧;;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状态分析——基于杭州的实证调查[J];经济论坛;2009年15期

8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周海玲;;文化资本视角: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9期

10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年08期



本文编号:1046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46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