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20 05:14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严格落实并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将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党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也明确地指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各地方在这一该政策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统筹二者间发展力度,在有效地提升农村活力基础上将二者差距拉近,将最大程度地确保城乡共同繁荣目标实现。为此,国家将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首先,在深入推进现代化农业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其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全党工作重心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并以此为基础加快诸如扶贫开发等工作发展;最后,推动相关体制机制转变,进一步缩小二者在诸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中差异,进而在保证公共资源与要素实现均等互换情况下,构建出全新城乡关系。由此可见,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说到乡村建设我们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梁漱溟,他作为代表人物,对乡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下宝贵经验教训。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一个说明,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其次针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做分别阐述,这其中主要包梁漱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探寻特殊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路线,以及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对其改造中国方略所产生的影响,世界经济恐慌,经济转嫁等内容;然后针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做了分析,包括乡村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和乡村建设思想的成熟阶段;重点分析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其主要内容有运用教育为手段措施、依托知识分子力量、树立乡村社会改造目标和围绕“政、教、富、卫”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包括:创造乡村新文化、全新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以农代工的发展道路和发挥人的作用等;最后综合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评价及启示,一是贡献,二是局限性,启示主要有:以乡村为重点开展现代化、教育在其建设中做占有地位、激发农民活力以及多种方案并存等几方面。
【关键词】:梁漱溟 乡村建设 以农代工 乡村自治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0
- 1.1.1 选题的背景9
- 1.1.2 选题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0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0-11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11-12
- 1.3.1 主要内容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1.4 特色及创新之处12-13
- 第2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背景13-18
- 2.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13-16
- 2.1.1 儒家思想的使命感促使梁漱溟寻求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道路13-15
- 2.1.2 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决定着梁漱溟改造中国的方略15-16
- 2.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的国外背景16-18
- 2.2.1 西方文化对中国乡村的冲击16-17
- 2.2.2 外国资本对中国乡村的打击17-18
- 第3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18-24
- 3.1 乡村建设思想的萌芽(1917年-1924年)18-19
- 3.1.1 民国时期的早期乡村建设运动18-19
- 3.1.2 中国乡村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
- 3.2 乡村建设思想初步形成(1924年-1930年10月)19-22
- 3.2.1 梁漱溟对中国农村的认识19-21
- 3.2.2 乡村建设理论初步形成的实践活动21-22
- 3.3 乡村建设思想的成熟(1931年1月-1937年12月)22-24
- 3.3.1 乡村建设思想的宗旨22
- 3.3.2 乡村建设实践活动22-24
- 第4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4-34
- 4.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主要内容24-26
- 4.1.1 以农村为切入点24
- 4.1.2 运用教育为手段措施24-25
- 4.1.3 依托知识分子力量25
- 4.1.4 树立改造农村社会为目的25-26
- 4.1.5 围绕“政、教、富、卫”为核心内容26
- 4.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特点26-34
- 4.2.1 创造农村新文化26-29
- 4.2.2 全新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29-32
- 4.2.3 以农带工的发展道路32
- 4.2.4 发挥人的作用32-34
- 第5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评价及启示34-39
- 5.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评价34-35
- 5.1.1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贡献34-35
- 5.1.2 梁簌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局限性35
- 5.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35-39
- 5.2.1 从农村着手进行现代化建设35-36
- 5.2.2 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36-37
- 5.2.3 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37
- 5.2.4 引导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37-38
- 5.2.5 多种具体方案并存推动新农村建设38-39
- 第6章 结束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在学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灵;林金辉;;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本要素与主要矛盾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年01期
2 崔效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J];银行家;2006年05期
3 朱静辉;;浅析梁漱溟乡村组织思想[J];文史博览;2006年08期
4 周燕来;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熊吕茂;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诠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李碧君;近代江苏蚕茧管理机构[J];江苏蚕业;1997年01期
7 刘一民;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张国辉;;甲午战后四十年间中国现代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不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1065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