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边缘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边缘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调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城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深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熟人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生了急剧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发生改变,文化网络的力量削弱,村庄舆论对成员的约束力更是强弩之末,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这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凋敝与衰落。在城市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乡村原有的内在精神元素与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逐步被蚕食,乡村生活逐步失去了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丧失了对青少年的凝聚力、吸引力。 青少年作为一个未成年的社会群体,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他们处在人生成长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教育问题构成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一部分青少年逐渐脱离了他们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在的轨道上,游荡在学校、社会之间,成了“边缘人”,即农村“边缘少年”。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偏差,家庭、学校对他们的约束力基本处于“近真空”状态,又因他们年龄小,法律对他们适用性不大,于是他们多有违法行为且具有暴力倾向,甚至有一部分走上犯罪道路成为“问题少年”。青少年喜欢结群,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因而农村“边缘少年”又多以同伴群体存在。加上城市、乡镇等地的诱惑,使他们具有跨地区流动性,一旦越轨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对农村“边缘少年”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己迫在眉睫,应当提上日程。 对农村“边缘少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首先要分析这些边缘少年形成的原因,以便防止更多的边缘少年产生,然后对己产生的边缘少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如通过扩大的职业学校规模与职能,对他们进行继续社会化教育及就业技能的培训,减少其社会犯罪的可能性;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帮扶引导;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改革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促进公平教育等。如果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农村边缘少年问题得到控制,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全系数将得到提升。
【关键词】:农村边缘少年 社会行为偏差 越轨 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图表目录9-10
- 1 引言10-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6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6-17
- 1.4.1 本研究的创新16
- 1.4.2 本研究的不足16-17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17-23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18
- 2.2 理论综述18-21
- 2.2.1 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18-19
- 2.2.2 社会越轨理论19-20
- 2.2.3 社会化20
- 2.2.4 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原理20-21
- 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21-22
- 2.4 研究假设22-23
- 3 农村边缘少年的社会行为偏差的实证调查23-33
- 3.1 调查设计及样本选择23
- 3.2 农村边缘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信息23-32
- 3.2.1 样本基本情况23-24
- 3.2.2 群体性24-26
- 3.2.3 活动情况26-28
- 3.2.4 冲动性28-29
- 3.2.5 跨地区性29-30
- 3.2.6 价值观与世界观30-32
- 3.3 调查结论32-33
- 4 农村"边缘少年"社会行为偏差的原因分析33-40
- 4.1 城乡经济的反差33
- 4.2 家庭、学校教育的偏差33-38
- 4.2.1 家庭教育的偏差33-36
- 4.2.2 学校教育的偏差36-38
- 4.3 乡村文化的迷失与与乡村社区的衰败38-40
- 5 优化农村边缘少年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建议40-45
- 5.1 加大职业学校投入,解决边缘少年学习和就业问题40
- 5.2 新农村建设与文化思想教育相结合40-41
- 5.3 改革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41-43
- 5.4 重视并发扬农村社会文化的精髓43-45
- 6 总结与展望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A50-53
- 附录B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兰萍;张雁;;生活方式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及其路径原则[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高春凤;;优势视角介入“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思考——以香港“协青社”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徐卫东;陈开先;;现代和谐法治社会结构、有机运转探析——以法社会学视角[J];当代法学;2008年02期
4 易群;占友龙;阳植翠;;社区支持:提高边缘青少年生存质量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5 梁拴荣;;农民工子女“边际人格”形成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普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探究——从《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谈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谭同学;;村庄秩序、文化重建与现代化类型[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8 黄冲;倪子星;;边缘少年的堕落[J];法学天地;2000年11期
9 刘奇;;中国农民的迷茫与困顿[J];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3期
10 熊娟;;浅论越轨理论[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燕辉;透过越轨行为的法律动因探求现代社会法律控制的正确路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龚田波;城市边缘群体青少年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3 郭yN;试论社会技术视角下法律的本质、构成与功能[D];天津大学;2008年
4 刘平;已婚群体网络虚拟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7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2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