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的社会建构:常人方法论谈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01:39
本文关键词: 常人方法论 谈话分析 质性研究 话语 社会 出处:《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谈话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中心活动。它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活动、建立和维系直接的社会关系、确立或否定个体的社会身份并且传递、修正和更新个体文化符号的重要媒介和方式。社会成员通过互动谈话达到意义共享、相互理解和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因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把面对面交际的研究当作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战略场地。日常互动交际的组织模式、社会成员互动谈话中话语的组织模式、互动双方达成理解和共识的方法以及谈话对于建构更大范围社会结构的作用等等话题成为核心研究内容。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萨克斯、谢格罗夫和杰弗逊三位社会学家所创立的谈话分析致力于发现有秩序的自然发生的互动谈话背后所蕴含的话语规则、程序和常规及其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建关系。这种微观的研究视角代表了当今社会学研究“质的革命”的典型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谈话分析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跨学科性对研究者解读其理论和方法内涵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对谈话分析的介绍和评介多在语言学界展开,对其社会学根源和谈话与社会结构关系的探讨鲜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谈话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建构、实践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学术梳理和规范性导读,避免误读从而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根据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为基础,辅以逻辑论证和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谈话分析的发展轨迹,阐述其理论来源和理论要件,总结其研究方法并分析其实践应用成果。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内容分析和访谈咨询等。 首先,本研究试图从根本上理清谈话分析的学科缘起及其理论渊源。具体分析了谈话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和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谈话分析的启发和影响。重点阐述了谈话分析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涉及戈夫曼的互动秩序理论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与谈话分析的学科渊源。对于谈话分析的跨学科性以及民族志方法学、语言学、人类学等诸学派对谈话分析尤其是萨克斯本人的影响也逐一进行了阐述。系统分析了谈话分析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贡献,以期对谈话分析的总体研究态势和发展走向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其次,对谈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建构进行分析和阐述。谈话分析遵循以下的理论主旨:一,,互动成分具有语境限制和语境更新功能;二,互动话语中的秩序是无处不在的;三,谈话分析遵循自下而上从语料出发的研究方法;四,谈话分析注重对偏常案例的分析。其具体研究成果体现在“纯粹谈话分析”和“应用谈话分析”两个领域。前者包括发现了互动谈话的微观结构特征,如相邻对、话轮转换结构、可取结构、修正结构等等,并对这些话语内部结构与相应社会行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发现了互动谈话宏观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对电话谈话及其社会行动的研究以及故事讲述及其社会行动的研究等等。而后者主要是指谈话分析对机构性谈话及其社会行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对正式的机构性谈话和非正式的机构性谈话的话语结构特征及其与机构性情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和阐释。同时,对于应用谈话领域其它相关的研究内容如人机对话、政治演讲以及语言教学等内容也有所提及和介绍。再次,对谈话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谈话分析学者偏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以期真实再现日常生活实践并如实将其描述出来,从而“回到事情本身”。谈话分析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过程:一,收集和录制语料;二,部分和全部地转写语料;三,分析选定片断;四,做出研究报告。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使社会研究成为一种自下而上而非“先验至上”的、可操作的、可信度强的并且可以重复检验的科学化过程。最后,对谈话分析的贡献、不足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评述。常人方法论及其分支谈话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从某种意义上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超越了传统二元思维方式的矛盾与困境,从完全的经验一元论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宏观理论与微观行动、社会学知识与常识推理等两极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尽管从其诞生之日起,常人方法论及其谈话分析屡遭诟病,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标准,研究话题还比较有限,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它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真正开始,其理论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为后现代社会学的精神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尤其是谈话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跨学科性更蕴含着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Abstract]:The conversation is a central activity in social life . It is an important medium and way for social members to engage in social activities ,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direct social relations , to establish or deny individual social identities and to transmit , correct and update individual cultural symbols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locus of discourse analysis , to elaborate its theoretical and theoretical requirements , to summarize its theoretical and theoretical requirements , to summarize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analyze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 First ,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ts theoretical origin . It analyse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daily language philosophy on conversation analysis . Social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macro - theory and micro - action , sociology knowledge and common sense reasoning combine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四:会话结构[J];国外语言学;1987年01期
2 纪海英;历史地分析建构主义的哲学根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吴中宇,胡仕勇;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动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学思想流派中的主观主义倾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朱红文;王鲭钧;;谈话分析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转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王晋军;医生和病人会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于国栋;;机构性谈话的会话分析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2期
7 杜金榜;;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8 刘立华;;批评话语分析概览[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9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10 刘兴兵;;医患门诊互动中目的与权势[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2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47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