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及其路向:基于“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
本文关键词: “三农”新问题 乡村转型 人的城镇化 出处:《人文杂志》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镇化发展深刻影响了乡村,"三农"问题呈现出农民留守、农村空心,以及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兼业化等特征,乡村建设不再是应对乡村社会流动的"人"问题及其次生问题的最好途径。城镇化发展倒逼着乡村转型,唯有顺应"人的城镇化"趋势,积极推进乡村转型,才能缓解乡村因人口流动、转移而造成的"阵痛"。如此,基于"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推演,乡村转型路向在于:推动资本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资本化以及农民或无产化、或市民化、或资产化;增强乡村的经济社会功能,打造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相结合的新型乡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rural areas.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remaining peasants, hollow rural areas, and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ideline and concurrent farming.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 longer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people" and its secondary problems of rural social mo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or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only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of people"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labor pain" caused b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migration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logic of "urbanization of people", the direction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lies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apital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We should promote the cap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or the peasants or the non-production, or the city, or the assets,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create a new type of village which combines productionism with post-productionis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阈下‘人的城镇化’实践问题与体制创新研究”(15ASH015)
【分类号】:C912.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志东;刘栩;;批判型知识分子与乡村发展[J];晋阳学刊;2013年01期
2 仇开明;;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分析——一种新的乡村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2期
3 黄公元;;乡村发展指标探析——兼论不发达乡村之界定[J];社会科学;1996年07期
4 彭兵;;市场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乡村:实践与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李红艳;左停;;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村发展[J];新闻界;2007年06期
6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04期
7 新山;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J];人口学刊;2000年01期
8 景涛;;乡村的本质及其组织构成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赵泉民;井世洁;;转型期乡村社会资本生态:动态发展中的共存与互动[J];天府新论;2011年06期
10 董颖鑫;;当代中国乡村典型产生的动力机制溯源[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2 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基层动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郑卫东;;中国乡村“双轨政治”的变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璇 杨钦;江苏乡村调查:用写实“笔触”还原真实乡村[N];中国建设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明海英;用平常心做基层调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季钦;“万顷良田”建设与乡村的终结[D];南京大学;2014年
2 杨小月;文化自觉与乡村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焦若水;事件村庄——西北乡村社会发展的逆反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兴涛;转型期中国东北乡村的社会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娜;社会转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惠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孙家留;近代歙县乡村共同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49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4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