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科书体系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命运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教科书体系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教科书体系在现代中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它不但主导了新中国前三十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作为一种思想方式融入到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其主导地位得以确立的特殊社会历史状况及其理论自身的局限,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和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思维领域,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本身,从思想史、社会史等不同的领域入手,才能真正阐明其历史地位和当代命运。
[Abstract]:Textbook system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It not only dom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first 30 years of New China, but also became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our nation as a way of thinking into the social life of modern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and culture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due to the speci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its theory, it will withdra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ethinking and criticizing of the textbook system should not only stay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but also go deep into the social life itself, starting with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social history, in order to truly elucidate its historical status and contemporary destin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C092;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云灏;曹守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J];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2 张鸣;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兼论近代激进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3 许万元;金大白;;斯大林哲学中的问题[J];哲学译丛;1979年01期
4 高清海;哲学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20年哲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哲学研究;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华;谢志燕;;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3 彭洲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讲台的马克思主义”与“论坛的马克思主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卫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现实生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邢瑞苗;;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变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何刚;;“革命”与“学术”的双重变奏——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80年[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7 王先明,李丽峰;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8期
8 蒋凌楠;;“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詹文理;;对“科学”的发现——胡适对清代学术史的一种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魏建国;;大陆法系方法论的科学主义误区与人文主义转向[J];法学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晓朝;;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正视宗教问题——纪念哲学家高清海先生[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刘海霞;;浅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内涵[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8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长凯;农村人口流动与村庄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卫;1921—1949:中国共产党与思想文化战线的四次论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长庚;B超的隐喻:对两个少数民族村寨妇幼保健服务的人类学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明海;“废止中医案”与上海中医界的图存抗争[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嵊渝;略论欧战后中国的文化自觉[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毕利年;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哲学观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张景;中国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庭甫;论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工业化思想[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守谦;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1895—1937)[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凤捷;唯物史观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两重性内涵[J];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2 李文海;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学习华岗史学思想的一点体会[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3 赵轶峰;历史比较研究的观念[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4期
4 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2期
5 瞿林东;关于坚持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6期
6 于沛;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新形态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4期
7 漆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治史、执教、育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8 张剑平;;新时期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成就[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9 陈启能;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J];世界历史;1999年03期
10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研究八十年(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继春,季戈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的联系[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马荣艾;;马克思视域中的近代理性主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门浩;;邓小平与中国传统哲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4 毛成石;实践唯物主义讨论概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02期
5 金云亮;;浅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6 宋维金;;《实践论》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刘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张倩;;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J];沧桑;2009年05期
9 王国华;;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陈中立;邓小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生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侯树栋;;邓小平方法论简论[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荣栓;;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初探[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4 黄楠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5 谭贤伟;;战略领导论[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6 王江涛;;多元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丁士峰;丁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领导活动经验研究[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武育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形态[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学明;;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N];湖北日报;2005年
2 黄楠森;关于振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0年
3 ;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0年
4 梁周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N];河南日报;2004年
5 张绪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N];学习时报;2005年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N];人民日报;2004年
8 张立波;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9 刘小平;怎样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N];战士报;2000年
10 张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军;论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3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佳;马克思“生产实践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彭文刚;启蒙之后的“启蒙”[D];吉林大学;2013年
7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9 李包庚;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路向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蒋晓东;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国锋;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富家;邓小平实践优位思维方式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3 朱伟峰;试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变革[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付俊亚;马克思异化思维方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加友;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文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D];安徽大学;2012年
7 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山西大学;2003年
8 陈小慧;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9 宋维金;毛泽东《实践论》新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军;马克思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6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6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