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的社会融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
本文选题:校漂族 + 社会融入 ; 参考:《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中国社会,几乎每所高校都聚集了一批已经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住在附近廉价的出租房中,利用高校资源生存,看起来虽然跟在校生一样,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学生。这类毕业生群体就被称为“校漂族”。如今,校漂族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然而,由于相应制度和社会支持的缺位,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整体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因此,将这一弱势群体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以在杭州的校漂族为调查对象,利用社会融入的分析框架对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历程进行分析。基于相关的研究回顾,本研究将社会融入的理论框架概括为四个维度: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在此理论框架下,本研究通过一定数量的调查结果得出,校漂族在这四个维度上都呈现出了较低程度的融入取向,基本上未能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针对其在融入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本文主要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出发,从结构性社会排斥和功能性社会排斥两个维度展开归因分析。校漂族是高学历年轻的群体,他们的融入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因此,提出从社会支持、政策制定、社会组织、主观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五方面促进校漂族的社会融入。
[Abstract]:In Chinese society, almost every university has gathered a group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y live in cheap rental housing nearby and use college resources to survive, though they look like students, but they are no longer students. This group of graduates is known as the "school drifters". Nowadays, the number of school drifter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social support, most of them live on the edge of urban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ring this vulnerable group into the scope of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chool drifters in H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rse of their integration into urban life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frame of soc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ocial integration is summarized into four dimensions: economic integration, behavioral adaptation,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ident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 this study through a certain number of survey results, school drift in the four dimensions have shown a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rientation, basically not well integr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 In view of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from the structural social exclusion and functional social exclusion two dimensions of attribution analysis. School drifters are young people with high education. Their integration not only relates to their own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aspects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 drift clan from the social support, the policy formulati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少芬;“校漂族”:“驼鸟战略”的利与弊[J];记者观察;2004年12期
2 老鹰;;四种“校漂族”原生态解析[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8年04期
3 孙晓峰;;让“校漂族”早日结束漂泊[J];教育与职业;2010年13期
4 霍哲楠;;校漂族,你何时上岸[J];人人健康;2010年21期
5 张文鸯;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妥协——“校漂族”成因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5期
6 莫莫;潦草;;“校漂族”与校园纠缠到底[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3年Z1期
7 潦草;莫莫;;“校漂族”:与校园纠缠到底[J];黄金时代;2002年12期
8 李哲;;缓冲地带——“校漂族”现象关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年12期
9 刘春;;“校漂族”:是否沦陷了最初的理想?[J];教育;2005年01期
10 王琳琳;;等待人生突围,还是“温水煮青蛙”?——直击“校漂”一族的生活现状[J];青春期健康;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电子政务问题初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仝君;;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事业单位改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枫;温美荣;;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造就龙江产业优势——关于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A];“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研讨会专集[C];1999年
4 张茂金;杨丽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李禄廷;杜慧;;“入世”给监狱执法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生荣;;惩治与预防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对策思考[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7 杨兆弘;;“入世”与科技期刊编辑的对策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仁华;蔡康全;朱玉忠;;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加工伤保险的对策思考[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元勇;;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对策思考[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3年
10 何桂华;;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对策思考[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观察员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总“漂”下去也不是办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渠宏卿 王小舒;“校漂族” 仍然在孤独地“漂”[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韩依民 陈燕;校漂族选择“漂”是为了不“漂”?[N];北京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国 实习生 黄怡萍 罗倩妮;“校漂族”,何时才能靠岸?[N];工人日报;2009年
5 记者 梁杰;校漂族何时不再漂[N];人才市场报;2010年
6 通讯员 项舒杨 程烨 本报记者 王婷;校漂族,漂向何方?[N];浙江日报;2011年
7 梁彬 本报记者 田丹;走进“校漂族”[N];沈阳日报;2004年
8 新华社记者 赖少芬;“校漂族”是“未断奶一族”?[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阿蒙;考研留学漂至何时[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王端鹏;“校漂一族”漂向何方[N];济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凯;非正式保险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汪青松;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张芳洁;保险业发展的路径—影响要素—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7 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D];复旦大学;2006年
8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9 万明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尹建军;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萍;校漂族的社会融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王月华;我国校漂族的伦理关怀[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琳;“校漂族”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雷荣琴;校漂族社会支持状况的个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俊峰;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罗文;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谭智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D];西南大学;2007年
8 刘永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杨文婧;重庆市保育员素质状况研究与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张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7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7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