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与族裔居住隔离现象的萌发
本文选题:非洲裔黑人聚居区 + 族裔居住隔离 ; 参考:《行政论坛》2017年04期
【摘要】:族裔居住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群体间的良性互动,容易固化和放大种族对立,因此,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市开放程度提升,大量外籍人口特别是非洲裔黑人移民广州,非洲裔黑人聚居区出现,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居住空间分布格局、政府管理能力还是社会分层现状,都具有避免族裔居住隔离形成的优势。有鉴于此,应围绕"以服务促管理"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理和疏导对策,避免广州的非洲裔黑人聚集区由居住分异固化、沉淀为居住隔离。
[Abstract]:Ethnic segreg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erious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 because it hinders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social groups and easily solidifies and magnifies racial antagon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opening up in Guangzhou, a large number of expatriates, especially African-American black immigrants to Guangzhou, African black communities appeared, and thus caus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our country has the advantage of avoiding the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whether it is the pattern of residential space distribution,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management by service",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easures to avoid the settlement of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ies in Guangzhou from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to residential isolat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骨干人才资助项目“基于利益整合机制的城市社区治理优化策略研究”(63172305)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亚洲中心项目“城市空间生态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生成”(AS1521)
【分类号】:C912.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威华;;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2 陈明明;;从族裔到国族[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刘喜波;;管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人物姓名缺失现象[J];理论观察;2010年05期
4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淑兰;;论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族裔民族意识——基于一次小型调研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刘葵兰;黄桂友;;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黄桂友教授访谈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杨博;;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8 陈晓月;王楠;;“想象的共同体”与美国族裔作家的叙事策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朱全红;“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J];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10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程云凤;城市多族裔共存视角下的新加坡住房民族一体化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杨玉萍;非白族裔文化身份的困境与追求—对扎迪·史密斯三部小说的解读[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袁巍;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孟睿;论后“9·11”小说的多重主题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葛静静;散居族裔在现居国的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马靖;族裔批评理论探析—兼谈其对中国少数族裔文学批评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6年
8 张龙龙;跨越边界,建构世界主义的关系:裘帕·拉希莉作品的世界主义解读[D];南京大学;2015年
9 刘良琼;族裔利益团体对美古关系的政治影响[D];外交学院;2017年
10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77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7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