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中怨恨的现实逻辑和消解路径
本文选题:农民工 +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 参考:《江海学刊》2017年03期
【摘要】: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转型期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折射出社会秩序变革与社会冲突并存的悖论逻辑。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观之,这一社会现象可以借助怨恨这一情感概念进行诠释。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中怨恨的现实逻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析:农民工群体的"过渡性"身份构成了怨恨生成的主体逻辑;农民工群体的"复合型"政治心理构成了怨恨生成的价值逻辑;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构成了怨恨生成的作用逻辑。而要消解这一怨恨情绪,可以从怨恨的主体转化、怨恨的观念消解以及怨恨的"刚性"规制三个维度展开。
[Abstract]:The non-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paradoxical logic of the coexistence of social order reform and social confl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this social phenomenon can be interpreted by the emotional concept of resentment. The realistic logic of resentment in the non-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transitional"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constitutes the main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of resentment; The "complex"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migrant workers constitutes the value logic of the formation of resentment, and the dual influence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onstitutes the functional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of resentment.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resentmen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of resentment,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sentment and the "rigid" regulation of resent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项目号:16BZZ07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64;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福兴;小康社会下可能发生的社会冲突及其防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李琼;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03年10期
3 孙正,赵颖;网络背景下社会冲突与控制的几点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5 周自豪;张文彬;;公民社会与正确对待社会冲突[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6 吴宁;;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冲突背景下的和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贺伟;王艳;郑易平;;社会冲突调节与社会和谐——从苏联解体的教训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8 韦长伟;袁虎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协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张泰城;仰和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冲突治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10 ;社会冲突的治理机制[J];山东人大工作;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4 陈群祥;;当前基层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化解机制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泰城;社会冲突的治理机制[N];镇江日报;2009年
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江启疆 李娟;合理控制和消弭社会冲突[N];南方日报;2010年
3 杨从明;现阶段我国社会冲突的特点和成因分析[N];贵州政协报;2013年
4 阎荣舟;消解社会冲突的关键[N];学习时报;2013年
5 何云峰;着力提高应对社会冲突能力[N];解放日报;2008年
6 何云峰;提高应对社会冲突能力[N];鞍山日报 ;2008年
7 独立学者 王胜;直面社会冲突强化可控机制[N];东莞日报;2010年
8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沈承诚;勿将社会冲突夸大为政治对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理性看待社会冲突和社会稳定[N];滨海时报;2014年
10 高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重读《社会冲突的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孙正;当代中国社会冲突与政治调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向前;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D];复旦大学;2010年
4 刘华安;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洪业;论转型过程中社会冲突的产生与协调解决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吴春生;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立会;论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明光;社会冲突与公共政策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5 崔小敏;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根源论及其当代价值[D];湖北大学;2012年
6 杨荣国;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冲突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磊;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对缓解我国社会冲突的时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8 吕冬;冲突理论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钟凤丽;民主党派在应对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杜汉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92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9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