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统计学的社会观:塔尔德与涂尔干之争再考察
本文选题:模仿 + 平均类型 ; 参考:《社会》2017年06期
【摘要】:鲜有人考察19世纪法国的两位重要社会学家塔尔德和涂尔干之间的争论。本文以两人都倚重的统计学方法为切入口,深入考察两人论辩的实质问题,并力图呈现论辩背后的社会观差异以及各自对社会秩序之基础的思考。塔尔德试图以客观概率的方式去捕捉作为主观变量的社会秩序的生成过程,涂尔干则秉承以凯特莱为代表的道德统计学传统,试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统计数据来捕捉具体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正常状态。通过对两人统计学基础的不断追索,本文认为,两人的实质差异在于:塔尔德试图超越社会本体论思考,用单子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现代社会特征和秩序的基础,而涂尔干仍然从社会本体的角度做社会学式思考,探寻现代社会的秩序基础。
[Abstract]:Few have examine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arde and Durkheim, two leading sociolog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in Fr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 which both rely on as the entry point, to investigate the essence of the two people's arguments, and tries to present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views behind the arguments and their own thought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order. Tarde attempts to capture the process of social order as a subjective variable in the way of objective probability, while Durkheim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ethics and statistics represented by Ketle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pture the normal state of the specific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functions by purely objective statistical data. Through the continuous tracing of the statistical basis of the two peopl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at Tarde tries to transcend the social ontology thinking and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s of the order of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way of monologue. And Durkheim stil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ontology to do sociological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basis of modern society order.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系;
【基金】:北京市教委科研水平提升项目经费资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度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分类号】:C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悦;;看不见的边界线[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05期
2 孙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3 王林平;;涂尔干实证思想的内涵[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4 陈颀;;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吕付华;;失范与秩序:重思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7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8 王宗昱;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J];求是学刊;2001年04期
9 李文华;涂尔干的人性观、社会观、科学观和方法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戴桂斌;;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J];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于鹏;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蔡振东;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张贯磊;作为道德共同体的理想社会[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松凤;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D];北京大学;2007年
7 徐秀明;涂尔干与布迪厄几种教育社会学观点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振羽;社会的结构维度与象征维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马宗亮;论涂尔干集体意识[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3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10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