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

发布时间:2018-07-06 17:47

  本文选题:环境社会学 + 社会事实 ; 参考:《思想战线》2017年01期


【摘要】: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需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Abstract]:The main facts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research should have social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facts that arouse social reaction and the social facts with environmental impac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istinguish the partial facts from the whole facts, the static facts and the dynamic facts. Statistical facts and perceived facts, objective facts and constructive fact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needs to fully reflect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o have a clear sense of reflection and to expand the imagination of sociology. In the light of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equ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ocial subject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sociologists should have a correct value stand for theoretical and policy-oriented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分类号】:C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涛;环境社会学发展视角分析:生态、经济与社会[J];社会观察;2004年10期

2 潘敏;;论当代转型时期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3 林兵;;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及其借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4 沈殿忠;;论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J];江海学刊;2008年02期

5 王毅杰;刘海健;;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刘海健;王毅杰;;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2009年04期

7 洪大用;;理论自觉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8 顾金土;邓玲;吴金芳;李琦;杨贺春;;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回眸[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程鹏立;钟军;;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J];生态经济;2013年04期

10 陈涛;崔凤;;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特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殿忠;;关于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塔娜;推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不断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杰;环境社会学:反思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洪大用;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协调[N];人民日报;2006年

4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环境社会学:彰显自反性的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薛倩;环境社会学不可限于个案或地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何民捷;在关注重大环境问题中成长[N];人民日报;2007年

7 鲍强;“旱区环境社会学”[N];中国环境报;2002年

8 秦华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西方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分野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敏;灾害面前社会学不能缺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可;石超艺:这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新宇;《社会与环境:应对生态问题的实用解决方案》翻译报告(节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严鹏程;中国环境社会学框架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10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