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代际交往中的“弱势感”建构与信任风险

发布时间:2018-08-22 20:37
【摘要】: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年轻人助老被讹"和"老人摔倒无人助"的事件,引发公众对道德滑坡的担忧和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热议。2006至2015年间,四大门户网站和三大主流官方网站对93例老人摔倒事件的报道显示出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增大老年群体被"污名化"的风险,突显代际信任危机。对代际间不信任现象的一种深层解释是,两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各自建构起有关自身的"弱势感",与对方交往所面临的信任风险被放大。这种主观弱势感的形成不仅受媒体话语的引导,更反映出中国孝道文化传统和当代福利制度等因素对代际关系的型塑。理解并采用积极老龄化理念来建构社会政策和引导代际交往,对于提升代际信任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edia have frequently reported incidents of "young people helping the elderly" and "the elderly fell unaided," trigger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moral decline and academic enthusiasm for trust issues between 2006 and 2015. Four major portals and three major official websites reported 93 cases of elderly people falling down, showing a clear value orientation, increasing the risk of elderly groups being "stigmatized" and highligh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ust crisis. A deep explan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distrust is that the two generations construct their own "sense of weakness" in their social life, and the trust risks they face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ach other are magnified. The formation of this subjective sense of weakness is not only guided by media discourse, but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welfare system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Understanding and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active aging to construct social policy and guide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trus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老龄人口异地养老生活质量及其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15CSH07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42016S30055) 江苏省道德发展研究院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果之一
【分类号】:C9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亚菲;;社会信任危机下媒体选择性报道的控制[J];青年记者;2014年23期

2 谢立黎;黄洁瑜;;中国老年人身份认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年01期

3 王健康;张海川;;中西老年保障的政治基础比较及其家庭文化根源探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4 程福财;;家庭、国家与儿童福利供给[J];青年研究;2012年01期

5 肖倩;;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与代际权力关系变迁——基于赣中南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0年06期

6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罗红光;;“家庭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制度建设[J];社会学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代博;程令伟;;“价值理性”与福利政策瞄准偏差——基于甘肃省东部农村新农合的调查[J];社会保障研究;2017年03期

2 李俏;马修·卡普兰;;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策略及其社会实践——兼论中国的可能与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3 李俏;陈健;;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代际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4 刘慧梅;陈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炫耀性消费——休闲视角下的解读[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5 王轲;;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基于CLASS 2012数据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7年04期

6 冯华超;;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代际支持研究[J];江汉学术;2017年04期

7 郭未;;独弦不成曲:“全面两孩”后时代生育政策中的“自我”与“他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6期

8 张晶晶;;代际交往中的“弱势感”建构与信任风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9 胡浩钰;;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行为的决定:意愿还是能力——基于湖北省9县17村的调查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年02期

10 何兰萍;杨林青;;分户不分居: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J];人口与社会;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2 岳中志;彭程;徐磊;;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1年06期

3 王敏;;中国高离婚率背后的婚姻困境[J];社会观察;2011年03期

4 王彦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J];教育导刊;2011年03期

5 杨雄;;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1期

6 刘继同;;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4期

7 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0年03期

8 孙频捷;;身份认同研究浅析[J];前沿;2010年02期

9 徐浙宁;;我国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家庭政策(1980-2008)——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J];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10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洪其;;“代际效应”损害就业公平[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10期

2 唐林翔;;大学生如何克服就业压力 解除就业“代际效应”的影响[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01期

3 林凯;曹顺仙;葛富莲;;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伦理维度:代际伦理——中国当代代际伦理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杜宏静;;试论基于家庭代际改善的教育公平[J];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成伟;;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及其实现[J];学术交流;2009年06期

6 梁成帅;;空间争夺与代际政治[J];求是学刊;2011年02期

7 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廖小平;代际伦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研究课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庞晓波;赵玉龙;唐亮;;代际交换难题与货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10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J];求索;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华;;试论现代代际观[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宗明;;浅谈代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9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邢雪;法国“代际合同”促进青年就业[N];人民日报;2013年

2 肖守渊;代际和谐离不开敬老爱老[N];江西日报;2014年

3 高昌;“代际文学”:一个热烈的伪话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葛登扬;天津“代际婚姻”增多[N];新华日报;2004年

5 唐元仲;利益组合的代际婚姻不容乐观[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李郁芳 孙海婧;代际公共品:改革直面的重大实践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翔;增强代际收入流动 改善长期分配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曹林;贫穷正在代际间传递[N];新农村商报;2013年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守营;世界观的转变存在代际滞后[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代际变迁与市场未来[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杰;代际收入流动性、传递机制与收入不平等[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陶东杰;人口老龄化、代际冲突与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丹;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传递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

4 汪燕敏;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5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7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善;关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骗局—代际之战》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2 朱平;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伦理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秦秀;反向代际影响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作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张彬;代际人口结构对股市波动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罗飞;代际补偿合理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胥艳花;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阳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朱庆海;代际继承与教育公平[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陈胜男;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10 尹秀;代际收入流动的职业传递效应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9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19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