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现代调适与实践探索——以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为例
[Abstract]:Hebei Buddhist Charitable Founda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practicing "human Buddhism" in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adopt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anthropology, analyzes its organization form and operation mode, and points out how to perfec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eritorious service to foundation,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with Buddhist scriptures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iving without each other, and to set up a group without giving in due tim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to maintain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Hongde Home, which focuses on rescuing poor children, is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made by Hebei Buddhist Charitable Foundation to adapt to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This serie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is helpful to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activities and has positiv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normal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chari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中山大学中国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委托项目《中国—东南亚华人慈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健刚;梁家恩;胡俊峰;;人间佛教的慈善实践——对台湾慈济与法鼓山的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2 袁同凯;郭淑蓉;;论“救济型”佛教慈善组织的生存逻辑——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3 王丽心;郭芳玲;;宴坐菩提场 乐度婆婆人——专访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常辉法师[J];法音;2013年06期
4 王佳;;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5期
5 仲鑫;;佛教布施观对当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魏乐博;汪昱廷;;中国社会的宗教和公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惟贤;;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J];中国宗教;2008年Z1期
8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J];法音;198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蓝希峰;;中国宗教的现状与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同凯;郭俊丽;;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现代调适与实践探索——以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为例[J];河北学刊;2017年03期
2 周爱萍;;宗教非营利组织的慈善资源动员机制分析——以台湾慈济基金会为例[J];学会;2017年02期
3 武靖国;毛寿龙;;从“操作规则”到“规则的规则”——我国慈善组织治理结构的演进[J];社会政策研究;2017年01期
4 陈坚;;“农禅并重”的农业伦理意境与佛教中国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5 王丽敏;;市场经济中的人文制度与自由考量——由《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而论[J];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09期
6 王春;;地藏信仰之人间化[J];明日风尚;2016年10期
7 薛一飞;邢海晶;;掣肘与开放:网络弘法视域下的佛教组织变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8 袁同凯;郭俊丽;;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9 王彦明;;人间佛教与赵朴初佛教文学略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10 谭苑芳;;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刍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林志刚;;中国佛教慈善理论体系刍论[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5期
2 陈统奎;;慈济的前世今生[J];南风窗;2011年15期
3 王佳;;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5期
4 江灿腾;;少林寺与大悲寺,何为佛门正宗?[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04期
5 方立天;李向平;陈红星;张利伟;张士江;妙贤;邓国胜;李树丛;;宗教公益:共建和谐的有益方式[J];中国宗教;2007年08期
6 陈耳东;妙贤法师与天津荐福观音寺[J];中国宗教;2003年09期
7 赖永海;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8 李向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邦;《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文化诠释[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段迎春;;中国佛教伦理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01期
3 王志远;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J];社会;2004年02期
4 刘胜梅;论中国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李新德;;17世纪前欧人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韩f;;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坐标——评《中国佛教通史》[J];探索与争鸣;2011年12期
7 张新平;;从审美教育看中国佛教[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郑贵友;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牟小东;与儒道交融的中国佛教[J];探索与争鸣;1997年12期
10 刘瑞弘;20世纪中国佛教散文要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4 陈枫;;论中国佛教中的修善功德观[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5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张建新;周险峰;;中国佛教德育思想探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白金坤;;浅析林子青诗歌之美[A];福建诗词(第十八集)[C];2008年
9 傅润三;;《漫谈寺院文化——游览寺庙指南》简介[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毛立军;满怀信心规划中国佛教更加美好的未来[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张广艳;自律与自觉:中国佛教探讨自身公众形象[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徐萍;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通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温金玉;继承与创新:不断调整发展的中国佛教[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记者 黄凯 实习生 葛峗峗;“中国佛教名山聚首狼山”活动开幕[N];南通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敏;中国佛教的未来——加强建设 与时俱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何建明;现代中国佛教对慈善观念的重视[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徐松兰 实习生 熊露;《神州和乐》:首部中国佛教交响乐作品[N];深圳商报;2010年
9 记者 邱凌;本市9件文物将在中国佛教精品展中亮相[N];朝阳日报;2009年
10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3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何子文;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永佳;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施保国;中国佛教的人文关怀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
4 于川;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6年
5 常馨悦;近代中国佛教与科学关系论争评述[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振有;华北沦陷期间的佛教同愿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晶莹;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及其佛像雕塑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28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22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