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体化建构

发布时间:2018-10-08 07:10
【摘要】:学术话语权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结果,是学术话语权利与学术话语权力的统一,而学术质量、学术评价和学术平台是构建学术国际话语权的三大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内各界人士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然而热闹的"引进来"并没有带来相应程度的"走出去",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当代中国的传统学术资源和根基已被边缘化,而外来的西方学术核心精神又未被完全领会和制度化,这使得中国"亦步亦趋"的学术国际化模式出现一系列问题:质量与数量的结构性失衡;评价体系错位及学术标准功利化偏移;国际化传播平台建设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困境,全面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应采取立体化、系统化的策略,从三个要素着手:一是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术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二是设置中国文化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三是打造数字化的国际学术传播平台。
[Abstract]:Academic discourse right is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and the unity of academic discourse right and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Academic quality,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academic platform ar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or so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China have also participated in glob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a more active manner. However, the lively "introduction" did not bring the corresponding degree of "going out", Chinese academic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s still in a weak position on the whole. Since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resources and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ve been marginalized, and the foreign core spirit of Western learning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is causes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attern of acade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disloc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deviation of academic standard utilitarianism, and the la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dilemma and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rights, we should adopt a three-dimensional and systematic strategy, starting with three elements: first, to construct a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academic papers based 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second is to set up a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ird is to create a digital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C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有本章;;变化中的日本学术评价体系:从自我评价向第三方评价的转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刘景钊;蔡曙山;;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流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蔡曙山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6年02期

3 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苏长和;;学术评价体系建设的国际借鉴[J];人民论坛;2012年12期

5 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铭;;基于“全评价”体系的图书馆电子书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年01期

2 叶继元;;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及其共性与个性评价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05期

3 曹明;;法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讨论[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0年04期

4 陆益龙;;从文化自觉迈向理论自觉——郑杭生对中国社会学及理论的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王习明;;村治研究的发展轨迹、学术贡献与动力机制——基于1998—2009年CSSCI检索论文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祖雅琼;马骏;李丽剑;刘艳霞;;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2期

7 汪效驷;;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郑杭生教授的学术追求[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07期

8 刘丹;;国内同行评议专家库研究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乐国林;;实践导向管理研究评价的基本问题探讨——兼论由“出路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引发的学术争鸣[J];管理学报;2012年08期

10 李小军;;论学术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学术腐败治理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静雄;;参考文献工具性价值新论:基于评价功能的分析[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桑吉东智;乡民与戏剧:西藏的阿吉拉姆及其艺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祖雅琼;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雪梅;战后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栾美生;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对大学治理结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杨晶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31种入选“名刊”文献计量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李倩;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玉河;;中国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创建[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2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袁锐锷,胡安娜;英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评估[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李守福;;论大学评价的价值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5 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6 周勇;;大学教授的学术生活空间——以蔡元培、胡适与顾颉刚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7 陈洪捷;;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8 阎光才;;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9 苏君阳;论学术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朱少强;;国外学术机构评价的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黑龙江大学人文社科处 陈长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申;[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高军;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占山;伊斯兰天文学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2 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的变与合[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4 陈寒鸣;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分期及其思想特点[J];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04期

5 崔文恒;“礼法”与“仁爱”的消长——梳理封建专制思想的脉络及其意义[J];阴山学刊;2001年01期

6 何星亮;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03期

7 田广清;中国人治传统的学理批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我校两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获全国社科办高度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柴文华;;中国学术史方法论论纲[J];求是学刊;2011年05期

10 杨栋梁,唐巍;中日两国外资政策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黑龙江省社科联系统网络协作平台使用说明[A];黑龙江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材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蒋国华;打造学术平台建立智库系统[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晓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N];人民日报;2008年

3 记者赵华夏;中国社会科学院:为老有所为搭平台[N];中国老年报;2009年

4 杨青峰;搭好社科成果转化平台[N];宝鸡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照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55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255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1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