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福岛核事件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4 22:14
【摘要】:欧洲高扬理性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的现代性进程,在现代性的早期阶段,它在欧洲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呈现了自身,并向世界范围内扩展,人类社会走上了现代性的历史阶段。然而现代性的历史同样是伴随着风险的历史。理性化的过程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它摆脱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和神的崇拜,相信人的力量,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控制力,开启了在人类理性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历史。然而由于人类理性认识和人类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人类总不能穷尽对自然和对自身的认识,人们永远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实践过程的全部结果,总存在着不利于人类社会自身的消极实践后果。这就产生了风险,这一风险现实在人们的认识领域得到了回应,诞生了“风险”的概念。“风险”概念即表示了实践产生的不利于人自身的消极后果,因而现代性的实践历史实质上同样也是风险实践的历史。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都是风险实践历史在不同社会领域的反映。在现代性早期阶段人们设计了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方式来系统的应对这一风险现实,并获得了成功,风险的生产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如此,在现代性社会早期阶段,人类社会在两个方面得到了系统的的发展和平衡,一是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社会制度实践的不断前进;二是受社会制度性保护的风险实践的不断前进。 然而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却打破了这种平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幅度增加,同时社会制度的设计使得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越来越得到了社会性的满足;而另一方面则是风险的指数性上升已经日益突破了人们的可接受性范围,,其中集中爆发了以环境风险、核风险、毒物风险为代表的全球性的新型风险。风险日益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需求第一次超越了物质需求成为第一需求,人们日益围绕着“安全需求”组织起来,社会演变成了安全需求型社会,人类社会系统的进入了现代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风险社会”的阶段。然而这一转变却没有得到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回应,生产实践和社会制度领域依然沿袭着工业社会的方式继续运转。新型风险变成了一种无法为社会认识和无法应对的风险。这一社会现实得到了学术界的回应,各社会学者纷纷进入到研究风险社会中社会风险的领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和应对社会风险的理论,纵观各种风险社会理论,存在着三种理论观点,分别是基于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观点、基于风险文化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和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实践主义观点。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解释力却存在着普遍的局限性,由于风险社会历史阶段社会风险的极端复杂性,各理论都无法完成对社会风险的所有方面的合理解释。在认识风险,尤其是新型风险时,只有将各种理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完成对风险的全面认识。为此,本文在梳理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风险现实,以日本福岛核事件这一新型风险为典型案例,试图通过多种理论视角完成对福岛核风险事件的全面认识,为人类社会有效的应对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通过各种媒体搜集信息等方式,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风险社会的理论论述和社会具体风险事件的信息,为社会风险现实和福岛风险事件的全面解释提供了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对新的现代性时期的社会风险的合理控制和有效应对有所帮助,对缓解当前严峻的风险现实有所启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0
本文编号:229272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英健;孔祥翠;;风险社会与人的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庄友刚;张国华;;从当代中国语境看贝克的风险社会与第二现代性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9期
3 王硕;;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J];百姓生活;2011年05期
4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5期
5 斯科特·拉什,王武龙;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4期
6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4期
7 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3期
8 魏传光;;风险社会的现代性审视[J];求索;2007年10期
9 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10 陆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探索;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建军;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2292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29272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