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类型区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1 19:08
【摘要】:基于2010年北京市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分行业视角对北京市城区职住空间结构及其类型区特征进行详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均有3个主成分因子构成,其中就业空间结构包括综合服务业、流通地产服务业与二产、高科技产业等主因子,居住空间结构则由一般服务业、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科技和教育产业等主因子构成,且不同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主因子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差异。采用GIS分组分析方法可将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划分为5种类型区,即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居住集中区、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职住综合区、一般服务业职住综合区、职弱住强型科教优势区和职强住弱型科教优势区。分析发现,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力、市场力、政府力和个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registration data of Beijing'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 2010 and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and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areas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occup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sidential spatial structure of Beijing are composed of three principal factors,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service industry, circulation real estate service indust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 high-tech industry, etc. The struc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s composed of general service industry, circulating life service indust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intensity of main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d living space in different cities is differe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IS grouping analysis, the urban living and employment space in Beij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kinds of areas, namely, the living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living concentrated area, the circulation lif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second job living comprehensive area, the general service industry occupation and living comprehensive area. The dominant area of stro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dominant area of weak living and weak typ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and employment spatial structure in Beijing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power, market power, government power and individual physical strengt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0632)资助~~
【分类号】:C91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先来;;拓展就业空间 提高就业能力[J];政策;2009年11期

2 笪尚平;周学义;;拓宽就业空间是农民最现实的选择[J];劳动世界;1995年01期

3 河汉;直面失业,拓展就业空间——来自香港的职场调查[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2年12期

4 桂芳;;进一步拓展小企业就业空间[J];学理论;2003年05期

5 ;我国的就业空间有多大[J];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02期

6 刘中会;;多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J];农村工作通讯;2004年11期

7 ;五专业就业空间减小[J];劳动保障世界;2006年07期

8 郑功成;;松绑编制释放就业空间[J];中国人大;2010年01期

9 ;绿色产业拓展就业空间[J];云南农业;2010年01期

10 林耿;;广东省就业空间的性别化及权力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空间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杨玮玲;;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和帮助[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赵西君;宋金平;何燕;;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现象及形成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黄潇仪;吴晓;;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差异性评估[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晓姝;就业空间还能扩多大?[N];青海日报;2013年

2 河北经贸大学 赵文报;让实体经济扩大更多就业空间[N];经济日报;2014年

3 记者 郭丽冰 通讯员 温立群;着力拓展就业空间[N];秦皇岛日报;2006年

4 李慧明;介休市社精心拓展职工就业空间[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桂林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王淑兰;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拓展妇女灵活就业空间[N];桂林日报;2012年

6 岳红军 记者 韩雪洁 曹轩;梨树拓展就业空间[N];吉林日报;2006年

7 白天亮;我国多种措施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N];消费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陈青 钟进;宾川借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N];大理日报(汉);2007年

9 张大鹏;库伦旗多渠道创造再就业空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丹 郭芷延;要拓展更多的就业空间[N];六盘水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永强;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钟婷;基于规划视角的长沙市职住平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于慧丽;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对职住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林静;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鹏飞;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4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04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