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道德本原与现代潮流以自杀类型为线索
[Abstract]: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Durkheim's suicide is not a scientific work that draws empirical conclusion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behind the four types of suicide. There is a complete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modern society. Starting with the types of suicid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Durkheim's thoughts on the origi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lth of society by connecting with Durkheim's work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primitive religion.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gle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combined with Durkheim's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French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and law,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urkheim's modern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In Durkheim's view, it is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al trend that leads to various social crises and morbi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dangerous tendency of modern society, we must go back to history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trend,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tradition and rebuild the people's mind and moral order under the changing realistic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职业伦理及公民道德的社会建设”(13BSH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2 王林平;;涂尔干实证思想的内涵[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3 陈颀;;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吕付华;;失范与秩序:重思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6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7 王宗昱;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J];求是学刊;2001年04期
8 李文华;涂尔干的人性观、社会观、科学观和方法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戴桂斌;;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J];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戚干舞;;知识的社会起源——涂尔干的范畴理论略析[J];新学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于鹏;涂尔干的社会观与现代个体的林中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蔡振东;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张贯磊;作为道德共同体的理想社会[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松凤;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D];北京大学;2007年
7 徐秀明;涂尔干与布迪厄几种教育社会学观点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振羽;社会的结构维度与象征维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马宗亮;论涂尔干集体意识[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67214.html